这两天一直在看柴静的《看见》,柴静是央视著名的主持人,她在《新闻调查》栏目干过,成绩斐然!书中有一个章节讲到她曾做过的一期节目,是采访当年轰动全国的一个案件,机动车撞伤人后非但没有救治,而是用尖刀扎死了被撞伤的人。当事人药家鑫当时几乎被全国人民众口一词地要求判处死刑。这也是我当时的想法!因为我觉得跟那些处心积虑地杀人犯比,那些人想杀的只是特定的对象,别人作为旁观者并不需要恐惧,但是如果撞人后杀人,而施暴者药家鑫不被判处死刑,我们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张妙!
这么多年过去了,伏法的早已伏法,还有谁曾记得那个大三的学音乐的男孩?还有谁会在心里问一句自己,他当时为什么会如此极端?
在药家鑫死后一个多月,柴静曾去采访过药家,因为她觉得斯人已死,如果只是死了这事就结束过去了,那这死就是白死了!
随着她的抽丝剥茧,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药家鑫,那不是一个我们出事之初认识的魔鬼般的药家鑫,而是一个内向懦弱的男孩。药家鑫出生在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家庭,家境一般,并不象当初网传的那个是什么富二代官二代。药家鑫小时候父亲在外当兵,对他管教严厉,而父亲对他所谓的教育就是打击他。药家鑫上幼儿园时开始按母亲的要求学琴,母亲一个月的工资大半给他交了上课费,学不会就会挨尺子打手。母亲从小就教育他如果跟别的孩子闹矛盾了,不管谁对谁错,回来都要骂他。小学中学常有孩子欺负他,可他不敢反抗,也不敢跟父母说。
上大学以后,他开始兼职赚钱,还曾替父母买过一个电动按摩椅,可父亲并没有表现出高兴的样子,只是说,"我不需要这些,只一个要求,就是你将来赚不到钱了,不要向我张口。"母亲看他兼职打几份工,实在太过辛苦,就劝父亲拿出退役费用给药家鑫购车,父亲不同意,可母亲还是硬作了主。
后来药家鑫走上了一条黑暗之路,在那个雨意里把刀捅向了无故的路人。
在看这些文字时,我的后脊梁一阵阵的凉意。我都能想象出药家鑫和父母平日里的生活场景,以及他们之间可能有的对话。在贫穷面前,学琴的巨大费用会成为母亲嘴里成天的唠叨,父亲自以为的爱成为了摆脱不了的压迫。这一切在那个黑夜里让他来不及细想,车祸以后没完没了纠缠的传闻,让他走向了极端。
我曾经因为生活的不如意,心中戾气深重,对孩子表现出来更多的不是关爱,而是厌烦,言语中指责多过引导。成人世界的艰辛,孩子成为我的发泄口,有时暴力语言会象河水一样倾泻而出,我不知道孩子当时的感受,但是他有一次给我写信,流露出轻生的念头,说觉得自己就象一块脏抹布一样,遭人嫌弃,他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我一直以为自己是隐忍的,不到最后一刻不会暴发,可是在孩子那里,他已经感知到我的情绪里的负能量。他觉得自己是不受欢迎的,是遭嫌弃的,可我一直以为我是爱孩子的啊!
好在后来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调整自己,孩子也顺利地渡过了青春逆反期!感谢那些用文字剥开伤口,还原真相的人。让我们能从别人的故事中吸取教训,不让自己有机会变成一瞬间的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