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块压缩饼干的《悉达多》

  人活在世的意义是什么?

      是不断地探求真理,探求意义,还是探求内心的安宁?


  这本书,你读懂了吗?

  作为一个诚实的写者,我没有。给我的感觉,它就像一块能量很高的压缩饼干,要一点一点咀嚼。

  从第一页的“唵”Om就非常有疑惑。我没有“开悟了”“灵魂被狠狠地击打着”,我的烦恼也没有“减少90%”。

  悉达多说,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但人们无法言说和传授智慧。

  所以我才没有完全读懂这本书吧。

  先来说说这本书吧,再分享3点感受

  .

  悉达多,印度最高种姓婆罗门之子,为探求真我,遁入沙门,开始苦修,与佛陀乔达摩辩论法义。悉达多觉醒了,感到蓝就是蓝,河水就是河水,事物的意义没有隐藏在背后,而在事物中。

  在本书第二部,悉达多拜倒在迦摩罗的裙下,慢慢入世。经商,赌博,迷失,厌恶,寻求感官刺激…

  虽然他把世人比作落叶,把自己比作天际之星,自以为与众不同,但自己陷入尘世,醉生梦死,甚至要自尽。

  .

  在那一刻,“唵”唤醒了他(我不懂),好像一个轮回的开始。他重新修行,在河边,和船夫一起,听河流的声音,找到了“圆一”,那就是——

  不再将这个世界与自己所以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

  虽然没有完全读懂,但在阅读过程中,我非常安静和专注。

  我坐在院子里的树荫下,天气还微微热,不时有风吹过,阳光穿过树叶,在地上照得斑驳。

  .

  书读完了,我的感受有三。

  一是“当下”,活在此刻

  感受,发现生活的细节。

  虽然我根本做不到悉达多那样超凡脱俗,去关注、去爱一颗石头。但却可以爱身边人,用心做当下事。

  从这,我想到了《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终》里的黑丽。


  她在村子里和村民插秧,就是插秧,摘黄瓜就是摘黄瓜。去鸡窝拿鸡蛋,喂猫等等,做的这些就是原本的这些。

  她也学会了说早安、晚安、谢谢、再见,与他人握手。

  她活在活着的每一刻。

  她知道离开“生命之水”活不了太久,但是从容着做着这一切。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从容地对碇真嗣表达了内心的话。

  二是接受世界

  每个时代的世界都是最好的世界,也是最坏的世界,是我们生存的世界。虽然我觉得,最后悉达多用了唯心主义推出了那句话,但结论我非常认同。

  三是人活着就是要追求点什么

  人总是某些方面有目标,在有些方面没有目标。


  有目标,就去探求。没有目标,就去发现。

  我不知道这本书在书籍金字塔中处于哪一层,但至少比我高了5层,我只能解读出这么多。对于宗教、禅定等等,目前我是无能为力了。

  未来再来读它,肯定会有新的收获。它在原地,高高的,我们却不再是原来的我们。

  你呢,读懂这本书了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叔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的修道领悟,到底是从书中来,从别人的经验中来,还是从路途中来,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来...
    叔丁阅读 4,625评论 32 104
  • 这本书的作者赫尔曼·黑塞,是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作家,也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黑塞为了写成这本...
    伊世界阅读 746评论 0 1
  • 今天结束《悉达多》的阅读,这本书阅读中发散思考的东西很多,在你自己的路上,或许有人陪你一起走,但那都是短暂的,自己...
    c94b724fed80阅读 1,271评论 0 0
  • 上世纪60、70年代是欧美青年心灵自省的年代,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成为一时经典,类似该书的心灵旅程,也被许多流...
    天作棋盘星阅读 3,947评论 3 16
  • 第一次读《悉达多》是在地铁上。去参加一个培训,地铁费时较长,遂在出门的包里放了一本书。之所以选择《悉达多》,仅仅是...
    阿媛_d125阅读 1,079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