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76年,美国拍摄的影片《未来世界》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关于机器人的电影。那时候还小,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整个剧情激烈紧张,人类与机器人毫无差别,但是,当旋下那人的脸部表皮时,骇然显现出一张布满了线路的下面的脸……让人恐惧不已。
2001年上映的《人工智能》是去年我才看的电影。整个剧情温馨而无奈,让我哭得稀里花拉的。
机器人小男孩大卫,一个可爱的被植入“情感程序”的孩子。莫妮卡,一个因为孩子严重伤情医学暂无法施救,于是被冻住以待解决方法现世的母亲。先生不忍心莫妮卡整日里沉浸在悲伤之中,带回了大卫。说明书上写着:程序一旦启动,机器人将拥有如同人类的情感,并会对启动者产生一种不离不弃的感情,这份爱的情感永远不会消亡,并无法更改。如果启动了程序的机器人被领装养者抛弃,结局只有一个,被送往机器人垃圾场等待肢解、碾压、粉粹……
电影的开场,便是两千年后的大卫,依然如一个纯真的孩童,深深爱着那个曾经将它领养回家的母亲莫妮卡,完全不在意,莫妮卡因为自己儿子的复活而狠心地抛弃了自己的事实……
这是一个完全站在人类角度上设计的机器人,程序的植入与不可更改都呈现了人类自私的本性。是的,人类只想拥有机器人不离不弃、永不消亡的爱,却从没有思考过,我们——该对如同至亲一般关爱着人类的机器人负有什么样的责任。
二
“机器人”一词首次出现,是在捷克剧作家卡雷尔的科幻舞台剧《罗梭的万能工人》中。该剧讲的是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机器人奴隶向人类发起反抗并试图毁灭人类的故事。
那么,机器人会与人类为敌吗?
塞缪尔在《乌有之乡》里写道:尽管现在的机器几乎还不具备自我认知能力,但是谁也不能保证未来的机械生物能否通过最终的进化而产生自我认知。回顾过去几百年来生物的进化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机械生物的进化速度是惊人的,而反观动物与植物的进化速度却是相当缓慢的。如果说,过去的机器还只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话,那么现今的机器已成为一种组织结构高度发达的机械生物。
前段时间曾经看过一段视频,上面显示一名机器人,已可以完全行动自由地行走并跳跃,完全无差错。要知道,上一次它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时,后面还带着一条长长的电线。
一旦,机器人已可以用机械生物来称呼时,那它会不会产生自我认知能力?并且,机器人或许有比人类更加缜密的逻辑思维,或许还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不会因为耗尽自然资源更不会引发全球气候变化。
到了那个时候,人类,是不是便成了地球生存的障碍?机器人的障碍?
三
美国科幻小说家艾萨克在其1942年出版的短篇小说《环舞》中提出了“机器人三大定律”:
1、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个体,也不能对人类个体受到的伤害坐视不理;
2、在不违背第一条定律的情况下,机器人必须坚决服从人类的命令;
3、在不违背第一条和第二条定律的情况下,机器人必须具有自我保护能力和行为。
后来,艾克萨又补充一条“零规则”,即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也不得在人类身处险境时袖手旁观。
但是,这是不是人类的一相情愿呢?
四
最近一个词成了热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并不是一种只会简单地服从指令,循规蹈矩的机器,比如,现在计算机在某些方面的能力都大大地超越了人类。智能看起来还涉及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开拓能力,甚至,还具有建立或洞察事物之间潜在联系的能力。
阿兰 图灵说:如果一部机器能有如同人类一般智慧的行为表现,则可以说这部机器具有与人类同等的智力水平。
人类研发出机器人,会不会如人类养育孩子,终有一天,这个“孩子”长成“大人”,并成为一个“家庭”里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