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总以为,孩子最主要的需求是被爱,其实不然,他们最主要 的需求是向父母展示他们的爱。为人父母者要认识到这一点,容许孩子展示他们的爱。
在离婚的过程中,孩子会成为父母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在权力斗争中取得胜利的一方是联系着一份得胜的感觉:现在我将你推出场外。有胜利的地方总是有被破坏的东西,男人胜了女人,他也失去 了女人的心;女人胜了男人,她同样失去了男人的心。父母胜了孩子,父母便失去孩子的心;孩子胜了父母,孩子便失去了父母的心。斗争取胜,是一种自大自傲的相处方法。
与之相反的相处之道是一种谦卑的方法,即你要看见和承认对方。那 种放弃取胜之心,以及面对权力斗争的态度,会引发和平与治疗的力量。 在灵魂深处,运行着一股照顾整体、和解、相互承认与尊重的力量。只要我们相信这个力量,不加干预,力量便会自然地发挥作用,这也是我常说的现象学的处理手法,即放弃求知而得到认知,放弃权力而得到效用所带来的影响。
有些家庭秘密与孩子无关,必须保密。所有属于父母亲密关系的事情或是罪恶的问题都与孩子无关。不能允许孩子询问父母做过的事情,就算他们知道了,又能做什么呢?他们只会表现出比父母高一等,治疗师要守住这些秘密。
另一类家庭秘密却需要透露出来,例如没有被尊敬、被承认及被遗忘的人,并且是属于家庭中的人,如早逝的兄弟姐妹。孩子必须知道这件事,透露出来的秘密对我们有治疗作用。
1、孩子将分享父母的生命,但无法直接从父母的生命中拿取任何的荣耀或权利。这是我们的命运,但我们常常背离这样的原则。当一个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一笔财富或是头衔,而不是付出自己的努力、经验或是痛苦得来时,他的权利或是财富将没有根基。——伯特·海灵格
2、当家庭中的后辈试图要为前人付出,仿佛这位后辈的地位与前人平等,甚至高过于他,而不是接受前人的给予并尊敬他时,施与受的法则将出现逆转。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父母从孩子身上得到他们在自己父母或是伴侣身上所无法得到的,而孩子也愿意为父母付出。此时,父母就变成孩子,而孩子就变成父母。爱的流动就不是自然地由高处移向低处,施与受的流动将必须对抗地心引力由低处向高处流。但就如水无法往高处流动一般,这样的付出也将永远无法到达它真正的目的地。——伯特·海灵格
3、当孩子轻视施与受的序位时,她也会为此得到严厉的惩罚,即使不了解这种错误或是原因,她也会感觉到无力或失败。当她错置了施与受的对象和序位时,尽管出于爱,她仍然忽视了序位法则。她无法了解这样做并不合宜,而只是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事。序位无法因爱淹没,序位的阶层高于爱而存在,心灵中存在着一股力量,即使以生命及个人福祉为代价,爱的流动仍要依照序位及平衡法则运行。因此,盲目地出于爱而不顾序位法则的行为是悲剧的开始。唯一的出路是:带着爱了解并接受序位法则。对序位法则的了解是一种智慧,而带着爱的臣服是—种谦卑。——伯特·海灵格
4、孩子能够在心中描绘出父母的样貌,即便他们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当孩子在内心之中感到与父母之间的连结,便能了解与父母有关的一切,因为父母就是自己的一部分。就心理与生理各个层面来看,孩子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孩子会跟父母拥有相同的感觉、同样的喜好,以及相似的样貌。孩子也与父母以及整个家庭的命运纠结在一起。因此,孩子也会随同其他家人一样受苦,一样怀抱希望,一样寻求被疗愈。同样,孩子也会像其他家人一样感到罪恶而想赎罪忏悔,这个罪恶感甚至包括了将孩子送养而感到的罪恶感。跟父母一样,孩子面临一项特殊的任务:借由与心灵深处那股伟大力量的连结,来超越命运残酷的表象,而让自己从牵连纠葛及其所造成的后果中解放出来。——伯特·海灵格
5、母亲和小孩之间的连结曾被中断,虽然后来重新结合,可是当初分裂的痛苦依旧存在。许多家庭里,小孩出生后没多久就和母亲分离,例如小孩必须住院,妈妈却不能去探望他。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早产儿身上,出生后马上就要被放进保温箱里,剖腹生产也会造成早年分离的状况。孩子经验这些分离,相当地痛苦,那份痛苦通常会转变成愤怒或绝望。之后就算母亲回到孩子身边,孩子仍会因为心中有对痛苦的记忆,而把母亲推开。然后,母亲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猜想自己是哪里做错了,最后甚至会以离开的方式响应小孩。如此一来,母亲和小孩并没有真正再次结合。
这种创伤将会一辈子影响着小孩。孩子早年朝向母亲(有的状况是朝向父亲)的连结被中断,也会使他无法真正接近其他人。日后孩子长大,他的行为将持续受到童年创伤的影响。他将伤痛铭刻在心,依循其模式生活而不知。一旦他稍微接近某人,就会自行退后站到一旁,然后回到原点,重新展开另一个循环。事实上他哪儿也没去,只在原地打转。
这种问题的解答是什么呢?回到朝向母亲的连结被中断之时,完成连结的移动。这种情况里,治疗师必须代表来访者的母亲,紧紧抱住孩子。如果孩子想要挣脱,治疗师必须抱得更紧,直到小孩在拥抱中放松为止。再次回到连结被中断的状况里,朝向母亲的移动终于完成,孩子才真正走到母亲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