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与精神如何共存?
宇宙是否有边界?
有的话边界之外是什么?
没有的话边界又是怎样的?
许多的问题都是现代科学还无法解释,甚至百年后的科学也同样无法解答的问题,但就是因为未知,才更加让人着迷。
原著的作者保罗一生都在寻找究竟是什么让人类的生命充满意义,他在开始的十几年时光之中,不断在各种文字中寻找答案,一直到他的大学生涯也如同僧侣修道般虔诚。
保罗一直致力于更加深入地了解精神世界,探究文学与哲学对生命的意义,当他即将毕业后,又继续攻读了斯坦福英语文学硕士,但是渐渐文字已不再能给他想要的答案,为了探求生理与精神间的联系,他毅然弃笔从医到耶鲁重新求学,开始亲身体验生命的意义。
原著读到这里令我非常震惊,一方面我惊讶于保罗的早慧,一方面又十分敬佩他果断毅然的决定。当身边同学纷纷毕业各自开始自己的事业,他却依然勇敢地直面自己的内心,从未被外界影响。他的目标和方向从未改变。这恰似我曾经的遗憾,也是我从未做到过的,从前我常说如果生命重来,我会选择进修生物学做一个沉浸于科研世界的研究人员,但后来我还是屈从于现实选择了金融学。
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当医学、物理、数学走到顶端之时,必有一个交汇之处,那个顶点就是与哲学相遇之时,所有的未知与不解都将在此碰撞、融合。
我从小就是个很迟钝的人,直到现在我的阅读量也不是很大,但我发现国外医生和作家、诗人等常是并行的两个身份,特别是外科医生。或许是因为他们一直与死亡并行,有时是地狱的守门人,有时直面死神与其对峙,所以他们有很多的经历去体悟人生。
书中也有很多有意思的点,比如如果你把医生仅仅当做一种职业,那你可以做的游刃有余,丝毫没有痛苦。但若你把每个你所面对的病人看成了一个人,你便很容易陷入不断地痛苦之中。当你手中的手术刀划开人体,看到平时隐藏在肌肤之下的肌肉,血管,脏器就这么赤裸裸地徒然展现在你的面前,那么神圣又那么肮脏,这就是包裹着我们灵魂的肉体啊。
一个人究竟何以为人?是由于他原生的灵魂?还是身体的激素?亦或是大脑的构成?
医学有时候是最接近答案的,也是最毁灭人性的。医学会告诉你,或许只是你脑袋里长了一个小小的肿瘤,或是你的大脑某一部分受到了小小的损伤,所以就让一个原本温驯谦和的人变得血腥残暴,让一个原本乐观幸福的人在瞬间坠入无尽的绝望。
那究竟我们有多少思维是自己的,还是我们本就是一无所有的,所谓的灵魂也好,思想也好,不过是神经放电,激素刺激的被动构成。我甚至会觉得那么人类和一个机器人还有什么分别?不过一个是被程序控制,一个被大脑控制。如果一个人的大脑受到任何损伤和影响,他就可能会做出原本并不想做的事情,或者说,其实他原本并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过是被大脑所控制的。人类本就是一个没有自我的物体,就是一个类似于机器的另一种生物机器人罢了。
回到正文,原著作者的生命开始渐渐走向终点,而他一直坚定的追寻之路也因癌症开始不得不改变。原本他为自己所做的十年二十年,所有长期的未来规划都被命运打乱,一直以来与他并肩而行的死神终于敲响了他的房门,恐惧之下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命的意义。
在他人生最后的22个月里,每当他穿上白大褂就变成医生,脱下白大褂就变成病人,从痛苦到坚持,从坚持到接受,后面我随着作者病情的恶化也开始失去了理性的思维,特别是看到作者描写他操作最后一台手术时的心情,我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有一些事情结束了,但它是被迫而不是出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有一些情绪出现了,但只能由我们自己消化体会而无法分享。
从这一部分开始每读一段我都想要哭泣,作者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他还活着,他忍受着癌症末期剧烈的痛苦笔耕不缀,将他所有的迷茫,痛苦,不解,幸福和满足都置入其中。但我们开始读这些文字之时作者已经死去,他曾经所有的痛苦,茫然和遗憾都化作尘埃消散在了时光之中,对于世界宇宙而言我们不过区区蝼蚁,在这里度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旅程,而思想永存。
图片摘自原著
--原著《当呼吸化为空气》,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