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进入倒计时,明天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年了。
最近工作很多,各种各样的整改和专项治理,年越来越近了,朋友圈不是放假回家的消息,就是和家人们团聚吃喝玩乐的场景,而我们还在手忙脚乱地各种专题讨论会。
好在今年不用回老家过年,免了来去拥堵奔波的累。每年回老家过年,年前这一天领导会很体谅,没什么事基本上就可以走了,毕竟回家的路也很艰难。
从省城到市里,正常三小时可到,若是堵车七八小时也是有的,上周下雪结冰是特殊情况,直接滞留在高速上,十几个小时才到家。想想都觉可怕。而我,还有更远的路,从市里再穿过县城回到乡下老家。
每年节假日,最怕的就是回家,尤其是赶上雨雪天气,更是艰难。这些年,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在外务工的人员都开车回家过节,而通往三个市州的方向仅一条高速,如何能容纳这么大的车流量。堵,便成为节假日的新风景,归家人心中的痛。
今年接父母过来,一家人在新家过年。搬家时特意把原来的一张折叠方桌带过来,心里计划有时间就陪父母玩玩跑符子(老家的一种纸牌)。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工作上排得满满当当的,还得抽空写写字,闲暇时光基本没有。别说陪他们玩,就算一起吃饭说话都很少。惭愧!
昨天读到阳美橙友友写陪伴父母亲的文字,更是汗颜。听父母亲讲他们的故事,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听母亲讲故事。母亲的语言组织能力极强,很会编故事,而且记忆力很好,年轻时背过的语录和口号仍然能一字不落地说出来。如今母亲也是七十多的老人家了,对孙辈们说话仍是一套一套的理论,时不时还能引经据典,听起来还是很不凡的。
我常想,倘若母亲那时能遇到像她自己这样逼着孩子们读书的父母,也许母亲的人生就要改变了。然而幸运女神终是没有眷顾她,母亲只读了小学二年级便辍学了。那样的年代,读书的重要性沒有提上日程,吃不饱肚子,劳动比知识实惠,能撑工分,为家里减轻负担才是重点。母亲承担的便是这个角色。
六七岁的母亲,在当时那个环境里,哪里能想到未来的变迁,知识改变命运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活跃在各行各业,成为领头雁。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下海经商成为先富起来的人。而大多数缺乏知识和胆量的人,终于成为了最底层,继续风雨飘摇的人生。
从来没有觉得哪种职业比农民更高贵,只是农民的那种艰难算是达到极致了。累不是其专有,辛劳对农民来说不算是苦,苦的是劳而无获的失落感。一年累到头,要么收成甚微,要么农产品廉价,以至于一年收入微薄,生计都难以对付。
处于最底层,干着最辛苦的活,得到最少的回报,这便是农民的状况。如今,留在农村的青壮年已经很少了。即使留下来,种地的也不多。偶尔回到乡下,过去常见的水稻、棉花、油菜种得不多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经济作物,种水稻的田地被开挖成莲湖,种上了莲藕;种棉花的土地补种上了各类水果,成片成片的葡萄园、草莓园、黄桃园……
也许我们的粮食确实储备很足了,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那些传统纺织出来的棉是不是也不需要大量提供了。我没有去了解过。总之,在我的家乡,目之所及,已经不是原来的田野,当然,更没有过去低矮的村庄。
写着写着,思绪有些凌散了。说回腊月,回到过年。
早上一如既往的正常上班,如果说前几天是畅通,那么今天可以用一道一车来形容,路上看不到行人,红灯路口也没有几辆车。大家真的都去过年了。到了公司地下车库,指示牌上显示,空余车位22个,路面上空无一车,地下也有空余,下面单位估计都放假了,省公司上午还有办公会、党委会。为了这个会,昨晚部门全体加班,今天还有一堆的活还没干完。
还好,明天放假了,这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就好好工作吧。
因为要请姑妹一家来吃饭,早上母亲便在冰箱里往外拿菜,老人家找一块自己带来的羊肉,硬是没找到,关键婆婆在旁说是母亲没带来,这句话让母亲恼火,估计俩人弄得有些不愉快,分别给我打来电话,语气听起来都不开心。当初换个大点的房子,为的是过年过节大家能凑在一起热闹点,现在看来,可能也是一厢情愿。
先生家只有一个妹妹,每年过年都在婆家,我呢,这二十多年也都守在婆家过年。父母单独过年一直是我心中的痛,两边都要顾上,聚在我家一起过应该是上策吧,难道我这么做也不对?从前公公在都是在乡下跟他们过年,如今公公不在了,更不可能丢下婆婆一人过年,如果不在一起过,也就意味着我永远没机会跟父母一起过年,对我来说,这个结就一直种在心里,怎么会愉快?
不想了,抓紧写完这篇日更文,还得去买点吃的喝的。往年早早备下了,今年还什么都没买,当然家里也不缺,各种腊货从乡下买了一些,单位也发了一些,水果也是,都是每年常备的那些东西,没什么新鲜。年味淡了,就是因为这些东西每天都在吃着,并非过年才独有,所以不显得珍贵,也就让人提不上兴趣。
能买点什么?也让人头疼。除了海鲜平常自家做得少,其他基本只要想,都能自己做。可是海鲜这玩意儿,老人家们并不是很喜欢,但孩子喜欢,总是要买一点。吃海鲜,吃的是新鲜,没法提前储存,还得现买现吃。一般也就是买点虾白灼,弄点小鲍鱼蒜蓉蒸,其他的也做不来。
还得买点高端点的水果。单位发的那些柚子、脐橙、桔子什么的,一成不变,单那个柚子,从上班第一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发了二十多年。还好我喜欢吃,别的同事好像都有些腻烦了。过年嘛,发点物资好像有点仪式感,若能换成钱,估计员工更喜欢,毕竟可以自由买嘛。
这个季节,新鲜点的水果就属草莓和樱桃了。这几年草莓身价见涨,从十多块涨到三十多块一斤,一跃成为贵族了。进口樱桃,也就是车厘子,一直是霸首位的,最贵的要一百多吧。虽然有些小贵,但也正因为稀少,备受人们宠爱,过年是必不能少的。
还有一种水果,北方的朋友不知有没有吃过。在我们乡下过年时家家户户差不多都有,自家种的。荸荠,也叫马蹄。某度上显示,不光是美食,还有药用价值。
荸荠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生津、利尿通便、化湿祛痰、消食除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黄疸、痢疾、小儿麻痹、便秘等疾病;荸荠含有一种抗菌成分,对降低血压有一定效果,这种物质还对癌症有防治作用。
小时候吃荸荠,不知道什么功效,只知道好吃。
寒冬腊月挖荸荠也需要技术,一钉耙下去,很难保证不伤到泥里面的荸荠,每次一颗大荸荠被挖破,我们会一齐发出惋惜的声音,但仍然会不舍的把它们捡进框里。
挖是一门技术,洗也有技巧,荸荠整体来说个头不大,若要一颗颗地洗,还是有点难。母亲每次都会扎一个大大的草把,把荸荠装进框里,然后在井水边一边冲一边刷,把荸荠上的泥巴冲刷干净,然后再一颗颗地整理出来。
其实吃荸荠,以上都不是最难的。最难的当属削皮。市场上的荸荠,带皮的卖七块左右,而削好的却卖到14左右。皮的毛重占了一定比例,更多的是人工的价值。没成家时,我不会打牌,家人们围着玩牌,我的任务就是削荸荠,一把削铅笔的小刀,艰难万分。现在条件好,水果刀也好用了,但人却变懒了,不想自己削,直接买不带皮的回来。
等下还得记着买一点,母亲喜欢,女儿也喜欢,我嘛,好像没有不喜欢的。很好养的一个人。还有甘蔗得买一点,大家都喜欢,甜甜的,总是好的。
算起来差不多了吧,饮料大家都不太喝,但举杯的仪式感还有需要,得买一点。先生怕胖戒了饮料;女儿喜欢某碧;婆婆只要是饮料都喜欢;老爸从不喝,视为垃圾食品;老妈和我一样,既不喜欢也不完全拒绝。所以,每年都会在超市买某碧和某乐的打包销售装,两大瓶一对,刚好。
这一年,眼看着就结束了。过去说光阴似箭,现在觉得似火箭,点火即逝,去年的烟光还在眼前闪现,今年的又来了。这几个晚上加班夜行,每次经过桥上,都能遇到在河堤上放烟花的,一束束闪耀的火花升腾到空中,开成星星点点的彩花,分外耀眼,夺目。
美好的东西,人们总会追逐。哪怕只是燃烧成一片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