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盛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堪称千古绝唱,而一生只留下两部诗作的张若虚也因此诗被盛赞“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本文就《春江花月夜》内容和形式入手,细致体会其清新脱俗的意境美和“天人合一”的哲理意味,更深刻的品析其“孤篇盖全唐”的审美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天人合一”的哲理宇宙观
黑格尔曾经说过:“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正是因为这种形象的、艺术的理念,才促成了艺术的美。笔者认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所以广受好评且流传千古,恰恰是其中所蕴涵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理宇宙观,张若虚通过一系列意象将这种哲学理念形象化,从而使整首诗画面空旷,形象鲜明,神秘深邃,意境深远。
张若虚所在的唐代,是一个国力强盛、思想开放、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时代,亦是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唐诗鼎盛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像张若虚一般的文人墨客不仅有着胸怀天下、建功立业的伟大政治抱负,而且更加自觉的对宇宙、社会、人生进行形而上的哲学思考,深化了中国古代理性思维,这种思维通过唐诗的形式外化出来,达到了哲学思考和艺术形象的有机统一。
诗篇题目中春、江、花、月、夜即是五种典型的带着哲学意识和超远意境的意象,意与象合一,水乳交融,充满了画面感,仿佛眼前呈现着一副江南春江月夜图,令人思绪翩跹。首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即奠定了张的本体论哲学世界观,在他的眼中世间万物都可同论,所以“江潮”可与“海”平。接下来两句是虚写,乃是作者的想象和哲学发问,与后面四句实景描写构成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从“江天一色无纤尘”到“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八句,
则是作者借明月这一意象对宇宙、人生进行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尤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二句为佳,这里诗人隐去了自己的主体地位,与万物、与时空融为了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宇宙的神秘、深邃和伟大,时间的一去不复返,人类的渺小,在这几句诗中彰显的淋漓尽致,令人心生无限感慨。
二、“明月”意象的多重含义
纵观全诗,从诗名开始,几乎每一整句都包含了“明月”的意象,不论是明媚的初月、皎皎的孤月,还是江潭的落月、沉沉的斜月,都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寄托了诗人不同的思绪情愁。
在这首诗里,诗人着意刻画一副春江花月夜的江南水墨画卷,其中“月”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有“月”才有生气。诗人以“月”为基础意象,大刀阔斧的描绘了潮水、芳甸、花林、青枫浦、扁舟子、妆镜台、海雾等一系列的景象,在绘景的同时诗人还借此引发、渲染、暗示,融入诗人自己对宇宙人生的领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四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而世事有常的感慨。“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六句将游子的远离思妇的离愁别绪通过“明月”的去留徘徊抒写得入情入理。“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是游子的内心独白,是他寄托在思妇身上的美好祝愿。在这里,“月光”即代表相思,大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味。“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暗示时光和年华的流逝,情景交融,引发无奈慨叹。“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两句
在不确定中寄托了诗人对人生聚散离合的美好期待。
画意、诗情、哲理交相融汇,从而使诗的意境开阔幽深而又情深意远,把读者带入一种凄美幽远的境界。
对宇宙的好奇、对生命秘密的探索,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从古及今以至将来,将永远继续。张若虚以一首千古绝唱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尴尬与喜悦。《春江花月夜》一诗的魅力值得我们永远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