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段关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
“患得患失,希望能牢牢地抓住他……”
“我很想说出我的真实想法,但却唯独不想和他说?”
“我希望他好,为他提出建议,他却认为我是在嫌弃他……”
“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走错关系中的每一步……”
……
最近有一个大学时期要好的女性朋友哭着给我打电话给我,第一句话就问:
“我和男朋友关系破裂了,要拿什么拯救我们的关系?”
他们在一起两年了,从大学到毕业。在度过热恋期之后,他们之间的关系总是矛盾不断。女生总是会认为男生可能随时会抛弃她,典型的缺乏安全感。
她经常会向我吐槽他们之间的关系,她自己的委屈,我也经常会问她为什么不能把这些感受告诉他?
她总是叹一口气回答:“我害怕我说了,他会恼羞成怒,以前只要一说他做得不好的地方,他就会暴跳如雷,所以我都不愿意告诉他我的这些感受……”
解铃还须系铃人,也许你的改变就能拯救你的关系。
社交过程中对于关系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关系中,尤其两性关系中,我们却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缺乏安全感,渴望情感支持,但却一次次失望,让我们的防御越来越强,和对方的关系支柱也越来越薄弱,也许到最后,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些问题真真实实地就像寄生虫一样,寄生在我们的关系中,腐蚀着我们的关系,让我们崩溃,难堪和焦虑。
我想我们都会去对这段关系做出我们能做的努力,我们试着理解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绪,尽力让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都发现无济于事。
其实,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此,而是你所形成的依恋关系,造成了你的问题。
依恋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抚养者之间的互动模式或儿童对他人的期待,这种互动模式很可能在亲密关系中不断重复,形成了我们现有的成人依恋。简单来说就是原生家庭与你之间的关系造就了你现在的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分为安全型和非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可以理解他们很有安全感,很容易亲密。而非安全感通过是否回避亲密,忧虑被弃被分为痴迷型(焦虑矛盾型)、恐惧型(害怕型)、回避型(疏离型)。
所以如何使我们建立起安全型依恋是我们维系一段关系当中至关重要的一点。
对于成人,虽然依恋关系是从我们原生家庭中拖带而来的,但是并不是无法改变和重建的,当中应该要把握的就是学会“调整认知+改变行为”。
1.调整认知
我们很容易发现,有些人不会认知到危险的存在,为什么自己就会杞人忧天?别人的一句话就会感到如临大敌,无法挽救。难道是我们天生的?还是神经了?都不是,而是归因系统在作祟。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一点,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所进行因果解释的推论认知。改变归因,调整认知,我们的想法就会减少偏差,减轻焦虑。
恋爱当中,有时候当中的一方表现出不开心、臭脸的时候,另外一方往往就会直接想“他是不是不爱我了,为什么会这样?”而非“我是不是做了什么让他讨厌我了?”或者“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不好的遭遇了?”后者就是解决问题的归因思维,而前者是没有客观参考的猜测,而后者会更加理智地去分析问题的成因,也就不会那么容易有危机感。
同理,在面对考试时,作为学生最常产生的想法是“糟了,没怎么复习怎么办?”而不是“我为了考过我做了什么?”而前者往往抱着一个忐忑的心态进考场,自然不太可能会得到好的成绩,哪怕复习得足够全面了,因为他自我设限的想法是“考试内容是我没复习过的”;而后者为了达到考试成功的目的,他会考虑自己需要做什么,他已经跳出了“我是考生”这个思维了,更多的是解决思路,也就不会产生焦虑了。
这就是安全型依恋的思维方式,当你只是把问题放大并且不去考虑原因关键点的时候,你会觉得你想不到解决思路而产生焦虑,但若你去扩展归因系统,调整你的认知结构,就会因此有更多的处理思路,就不会再有安全感缺失的问题了。
2.改变行为
在非安全型依恋的关系当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回避当下的问题,选择绕开这个情境,当中的一方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好了,我不想说了,冷静一下,休息吧。”
第二天又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这会让关系中的另外一方感到纳闷又生气,为什么你说过去就要过去,又为什么我还不能继续提到这个问题?有种哑巴吃黄连的意味。
如果你是当中的一方,要怎么改变这样处理问题的行为呢?
主要分三个步骤:
1.所有的外显行为都是植物的“叶子”,但是“根部”都有它的原因。找到行为的内在原因,了解自己或指引对方了解自己在逃什么,剩下就易如反掌了。
男生经常在享受游戏快感的时候女朋友就会在旁边生闷气,但是这个时候如果你只是看到了她在生气,放下游戏去哄她,可能下次依然会这样。
如果你能了解女朋友是害怕你的所有关注点都放在游戏上面,失去了对自己的关注,你就可以用更好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和她一起玩,或者靠着她一起玩,边玩边从最简单的开始给她解说……也许慢慢地她就不会出现男生心中“无理取闹”、“欲与游戏试比高”的行为了。
2. 设定一个具体的行为目标。根据近期发生的一个具体事件针对这个事件去制定一个目标,让这个目标看得到,可以施行的。并在这个过程中边执行边调整计划。
最重要的就是可实施化和可量化上。
我们经常和身边的人相处上,我们会要求道:你能不能不要再抱怨了!真的很烦!
但是这样对于身边的人来说一头雾水,也许他知道自己应该停止抱怨,但是也不知道如何开始或者如何实行,也许真的碰到了这样的状况,你和他都会忘却了。
所以你可以从他的具体的一句话开始,比如你说:那你下次不要再说上次我迟到害得你的话剧票报废的事情了。
那他就会在下次想要抱怨的时候想到这个很具体的事情,也很具有画面感,同时,如果他再说你也能很明确地执行和调整你的计划。这就是目标制定的技巧。
3.慢慢地,用量变引发质变,通过不断的小事积累,让其养成新的行为习惯,也许那种非安全型依恋的行为方式就会渐渐转变。
我相信在改变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收获的远比你建立起“安全型依恋”收获来得多。
我很信奉一句话,“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小孩”,很多时候我们是否幸福,是否快乐,是否能在一段关系中游刃有余,都和这个小孩紧密联系。我们如果和小孩越是接近,越是统一,内心越和谐,关系就会越和谐,那么那种源于内心的,不受外物、他人控制的喜悦之感,就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便是你的依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