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六月参加行动派主办,彭小六主讲的洋葱阅读法训练营,至今已经操练三个月,随着夏季读书清单的一一终结,至十一来临前,笔者已经完成年度梦想清单中关于年度阅读的全部计划任务。近期着手复盘“洋葱阅读法”颇有心得与感悟,今日就“大脑+”关于专注力,精力与习惯培养等内容跟大家分享,希望对你的日常阅读有所启发。
了解大脑运作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行之有效的阅读加速度。
阅读于我们日常生活而言,可谓厨房里的柴米油盐一般平常,却又在个体间体现出难以衡量的差异性,或因社会角色不同而导致可利用时间的差异;或因理解程度不同而导致阅读习得千差万别。
通过学习大脑的偏好与大脑的三层结构,让笔者感知大脑时而像个单纯的孩子,对于简洁与图形、结构的特殊偏好,以及对于复杂的抗拒与权衡,更像是孩子的成长,了解大脑,才能更好地使之为我所用。
笔者根据所学内容,结合自身的实操体验,以笔者为例,就大众普遍存在的困惑进行解析。
精力千差万别,有心无力终无解。
精力于阅读而言,就像是行驶中汽车所配备的马达与发动机,直接对行驶速度与行驶状态起到决定性作用。于笔者而言,作为一名在职宝妈,每天的精力主体分散于日常工作与陪娃两项主要活动中,基本占用了笔者接近85%的精力,剩余的15%,笔者将之分配于早起与夜读之中。
通过早起与早睡学习效果的比对,笔者将自己自行配备于早起型人格,利用早起30分钟至1小时与孩子睡觉后的半小时用来进行每日阅读,几个月除特殊情况不曾间断,渐进形成习惯。
相比较笔者,大多数未婚或尚无孩子的同志,大概精力就更加充沛,但须自行做好规划,不要浪费现有的精力,待到生儿育女之后而懊恼于有心无力。
不要让阅读习惯败给缺失的专注力。
看似努力阅读的人,或许只是努力的样子。这句话也许会刺痛一些人,他们早起晚睡,安然于书桌前,看起来发愤图强,实则在手机与跑神状态之中自由转换,随着时间流逝,书本竟然没翻几页。笔者也曾陷入所谓“努力样子”的怪圈,索性挣扎地爬了出来。
笔者在正式开始夏季阅读计划开始前,就在日常生活中刻意练习专注力,工具很简单,只是一个番茄钟软件。开始阅读也好,开始绘画也好,都设定番茄钟,25分钟的番茄时间内,只专注于当下的一件事,保持专注的状态让一周读完一本书成为可能,而非遥不可及的梦,前提是并未增设额外时间,只是保持专注使然。
推荐在自制力有所欠缺,或是易被干扰的小伙伴尝试番茄钟这一小工具,初始阶段其实很矛盾,多得是在“看眼手机”与“专注阅读”之间的抗衡,坚持下去,你也可以像现在的笔者一般,无需借助外力,便可在阅读与学习中专注。
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阅读于阅读者而言起初都会被看作是一项被动的任务,每天凭借计划与执行台账督促执行,直到有一天,通过你的刻意练习与随手可及的书本提醒,让阅读成为生活中一种惯性习惯,少了阅读,似乎生活好像少了些什么。
季度阅读计划结束后,笔者和几位同学交流,这重少了阅读之后的生活缺失感引起大家的共鸣,总会有段日子因为孩子生病,因为疯狂加班,因为外出考察等种种事务打断阅读计划,我们笑着称之为“阅读强迫症”,但我们也很清楚地明白阅读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过去的组成部分。
以上是笔者关于运用大脑+,助力阅读的几点体会,之所以将专注力、精力、习惯养成归结为大脑+的运作,主要基于大脑对于简洁、结构、图形的偏好,以及大脑原始脑、中间脑与理性脑的三层次递进与转换,繁琐与复杂被笔者在分享中删除,仅留下拿来就用的方法论,供大家使用,愿你的读书之路,多是坦途,少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