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今年五一是“史上最挤小长假”,很多人在人潮汹涌中愤怒、无奈又悲壮,相信很多人原地发出了灵魂的拷问:我为什么要出来旅游?!
这是一个迷之问题。
除了去年,疫情第一年,大家还有点踌躇,加上各景点严格限流,景区稍稍保持着景色应有的样子。
然后,今年大家如困兽出笼,报复性出行了吗?要把去年没玩到的双倍玩回来。
于是悲剧又悲壮。
其实也没什么,每年都受的事,受着受着也就惯了。不去挤那么一下,反而感觉今年的假期还没有过。
所以,即使排队两小时游玩两分钟,也没能劝退狂热分子。即使今年在景点大喊“我想回家”,也没能浇灭明年假期出游的坚定。
为什么要出门旅游?
答案无非是:想要放松,想要看风景, 想要体验异地风景人情。
为什么要趁公众假期旅游?
答案也是惊人的相似:再不行动,假期就结束了。
但似乎没人会想,如果一个景区已被人潮密集覆盖;如果一个慕名已久的景点只能排着队瞻仰般;如果大部分时间都淹没在焦躁和心累中;如果景点观赏就是拍照打卡,旅游的意义还剩多少?
在我看来,旅游的意义,除了增长阅历之外,更重要的,是让自己通过感受路上的一切,回归内心。
在日常熟悉的工作中、生活中,我们总被追赶着,疲于奔跑,倦于思考。但在路上,进入到陌生而广阔的世界中,时间会慢下来,能帮助内心逃脱外界的喧嚣和干扰,放下防御,放松警惕,平静下来。
当内心真正静下来,我们才能真正从那具行走的躯壳中抽离出来,不再紧张、麻木,像长出新肉一样,重新变得柔软、鲜活。我们会一边向外睁大双眼,一边向内睁开双眼,对自己的过往种种做全盘的审视,为奔命的状态找错,为生命沉淀能量。
是的,旅游的终极意义,是让内心思考,与内心对话,帮助我们发现问题,修正方向,以更轻盈的姿态重新上路。
所以,旅游一定不是拥挤嘈杂的,一定不是焦躁疲惫的,一定不是身心受罪的。
那种越旅越累的游,既不能让你放松,也领略不到风景的美,所谓异地的风景人情,其实只是与各地旅客亲密交流。
现在的假期旅游,已成了一个形式,变成被假期推着走的负累,变成花钱受罪的不必要。
我们真正需要的旅游,应该是完全自由的,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人,是升华自己的一段时光。是值得缓存入生命的一个片刻,是日常生活的一个暂停,是过滤过去不足、走向更好明天的一个过渡。
这些,即使不出远门,也能获得。
而出门游了一趟的你,扪心自问一个最基本的:身心愉快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