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刚好30天。
一个月前,为了倒逼自己思考,选择这样的输出方式,暗中要求自己要坚持30天。
李笑来老师说, 世上大多数真正有用的道理,要么简单到难以置信,所以大家根本就不当回事,要么就违背直觉到让很多人觉得鬼才相信的地步。比如“坚持”。
坚持一个月下来,文笔能力提升不大,当然,这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印象深刻的认知:
1.写东西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中学时代为什么那么害怕写东西?因为我们想拿高分,又害怕看到自己尽全力后仍然得不到高分的样子。所以写东西变成了纯负担。
如果是出于讲解或者倾诉的目的,就没那么大的负担了。在码字的过程中,假想有一位忠实的听众站在面前,那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即便他不存在。
非专业的写作其实就是把一件事情讲清楚的过程。只要有核心观点,有论证,简单粗暴地把事情讲明白那就足够了。
2.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在日更的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写作的开头。有时候很纠结,不知道怎么开场,或者有多种开场的方式,不确定哪一种是最好的。其实这是“拖延症”的表现,在事情未开始之前就力求完美,于是就各种纠结各种痛苦,下笔如下床,拖慢进度。
李笑来老师说: 如果你有一些钱不知道花在A还是B上,你先不做决定,没问题,因为钱还是你的,但如果你有一些时间,纠结花在A上还是B上,不行,因为时间不是你的了 。
写作纠结怎样完美开场时,时间在白白的流逝,却没有任何的收获。所以,纠结是低性价比的行为。
后来才明白,无论如何,要先下笔,想到什么写什么,最快进入状态。等后面的内容搭建好了,再回头协调开场也就没那么难了。
可以类推到其它事物上,例如看一本书,学一门技术,在初始阶段,先把头埋进去干了再说,完成多了,后面再来完美。
3.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灵感才能源源不断
积累素材是我的弱项。以前看过很多的新闻和段子,真正要用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不听使唤。人的记性始终会衰退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用过才有用。
从去年开始,我就尝试用电子笔记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把平时看的书,收集过来的图片和微信好文进行总结提炼,然后像图书馆分类一样,贴上标签,放到不同的笔记本档里面去。
一开始,内容还是很少很肤浅的。坚持几个月过后,知识体系开始庞大起来,不断地出现新的分支。
虽然比起那些知识大神,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但是积累的力量开始起作用了,在写东西的过程中,脑海中偶尔蹦出一些大神们的经典话语和故事,比起干巴巴的论述,那也是一种进步。
突然想起罗胖的一句话:我们要做时间的朋友,就是坚持做那种随着时间延长,会变得越来越好的事情。
之后也许不会日更,但是每天都争取进步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