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区分“累”与“苦”;(2)谈谈恁对“感动”的理解,并举出一件最近感动您的事件;(3)您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还没上路,朋友鼓励下,断断续续接过几个案例,是朋友们介绍的,其中有一位是偶遇。说偶遇是因为值班时接一求助心理咨询电话,征求对方意见后,接了过来。当然都是公益性的,效果都还不错。
眼前这位中年妇女,经朋友介绍而来。妆容不俗。
憔悴、无力、落寞,被愁容锁住了眉头。言谈显示出有良好的文化背景。
被出轨。
她做过努力,试图挽回,可是当意识到“如果一个男人不爱你了,你哭是错,你笑是错,你纠缠是错,你放手是错,连呼吸都是错,哪怕你死,都是你的错。”
她想断然放手,可是“心如刀绞”,“似万千只蚂蚁啃噬”……“心痛到无法呼吸”……,委屈极了的样子,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要求减轻痛苦。
这是一位有着清晰的自知、社会功能良好,时间短,一个月左右。主动配合且目标一定的女子。目前问题“痛苦”。属于一般性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分为:
重性精神病与神经症、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的控制之下,没有严重破坏社会功能,并且情绪反映的对象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泛化(从心理学来解释):引起求助者目前的不良情绪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连同最初的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担心语文学不好,现在担心数学,英语也学不好),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完全泛化)
确定了来访者的问题后,面质澄清痛苦的“是什么”?——“分离之痛”、“无边无际之恐惧”,然后启发来访者这种痛背后的原因?(为什么?)来访者猛然忆记自小就有的“想家”的感觉。“对,就是那种感觉!”喊出这句话时看出来访者有些释然甚至轻松,是终于明白了自己心境的如释重负?还是清楚自己这种状态终会“过去”?只是时间问题?看到她长舒口气的样子,我告诉她时间到了,再约。
接下来要做的功课是,发掘自身资源,提升她的自我效能感。
她离开后,我有些感动,体会到咨询师借以跟来仿着是共同探索问题的原因,共同成长。感动于这位女人的幡然醒悟,所谓的离不开,更主要的是是“依赖”,不是爱,因为爱是相互的。当对方躲你如瘟疫时,及早解脱的唯一出路不是死缠烂打同归于尽,而是擦干眼泪,用泪水合着疼痛做原料,钢筋塑骨,练就百毒不侵之身之后,有能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并将这首诗与她共勉。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