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经常有传言,现在学生没有学习动力,注意力不行,讲过n遍的还是不会。2025年1月17日吉林的李明宇校长针对这些问题,做了一场关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讲座,给我们传术解疑。
该讲座的目标:
1.明确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深入理解教学评一体化。
2.基于教学目标设置活动,制定量规。
本次讲座好几次引发我的思考。令我印象深刻的的几个点是:
1.讲座有头有尾,环环相扣,旁征博引但严丝合缝,始终围绕一个中心,逻辑性强。
2.表达能力强,幽默风趣。但不失深刻。让人在笑声中的悟到一些东西,得到教学启迪。
3.结合教学现实,但没有任何的颓丧之气,以一颗赤诚之心传术显道,让人醍醐灌顶。
一,评价在教学中很重要
讲座以西游记开始,以西游记终结。
中间还多次严丝合缝的穿插西游记的例子,我觉得李校长应该很喜欢看西游记。
讲座最初,提到唐僧取经途中不管对谁都说的20多个字儿:阿弥陀佛,贫僧唐三藏,从东土大唐而来,要到西天拜佛求经。由此提出人生有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
进而导出:人要清楚自己要到哪里去,方向很重要。有方向的人生是远航,没方向的人生是流浪。
(还幽默风趣的提问我们老师是从哪儿来的呢?从家里来到会场去?从教材来到分数去?从人类厚重的历史中来到人类更加璀璨的文明中去?借此提出培训的重要性:即指明方向,让教师在疲惫的奔跑中站一会儿,思考奔跑的方向对不对。)
那什么样的方向是对的呢?就是要落实核心素养。怎么落实呢?教学评一体化。这还是课程方案中告诉我们的。妙哉!李校长才开口五分钟,就紧紧的抓住了众人的听讲兴趣。
二,量规怎么设?
而讲座的主体部分。李校长幽默风趣地讲了很多教学现象,幽默中有深刻。欢声笑语中,让人豁然开朗,凝神静思。可谓是环环相扣,不留痕迹。
马校长说评价是教师成长最有力的武器。
提到两种评价,一个是评课,一个是评价学生课堂表现。怎样评课呢?怎样评价学生呢?
要变主观评价为客观评价,变随意评价为标准评价,变经验评价为专业评价。
(一)评课有五看→看目标是否清晰,学生是否有自主学习的时间,是否有支架,是否有合作学习的方法,评价手段是否到位。
(二)而评课就是他这次讲座的主体部分。他提到世界上最笨的人就是那些费了巴拉干了一件没有意义的事儿的人。挨累却没有效果,例如灌输知识。例如开公开课忙的够呛但是没效果的。没有功劳就是错,都干错方向了。由此他导出要转观念转教学方式,要设置量规促进学生自发学习。
1.他先举例子让大家看到量规的好处。
有的老师可能在想,他不学跟我有啥关系,我该讲的都讲了,甚至要课都在讲,结果他就是不学,由他去吧。但别忘了,把学生发动起来了,学生喜欢这个学科了,他就算把书背过,也会努力往好的学的。(也许吧……)
针对怎么发动学生学习动力,他举了他们学校一数学老师上公开课的例子。在讲解二位数加减法,他并没有忙的够呛,而是给学生抛出一个评价量表。让学生自己心里默念,我一定要数位对齐,仔细加减。老师仅仅担任组织者评价者促进者,而不是灌输者,必须让学生自己忙的够呛。
2.那怎么设置评价量规?
由三部分组成。竖着的是评价维度,横着的是评价等级,剩下的部分是等级描述。
评价维度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以及学习任务展开。评价等级可以使用优秀合格待努力,天才很好加油,板牙笑脸哭脸,Well done, good, come on。等级描述要有明确的动词,指令要十分明晰,要有可操作性。
以前是学生和学生比,现在是学生跟标准比。活动结束后再对本次评价进行一个统计,效果达成表左边是维度,上面是等级,等级下面的内容是等级完成的人数。
评价是为了改进,而不是证明。等级量规不是在给学生打标签儿,而是给予学生方向。你喊800遍和他自己喊800遍,效果不一样。求知在求而不在知。
关于求知,马校长又谈到了《西游记》,他说为什么取到真经之后在晾晒的过程中发现这个经书里没有字儿,他们没有去找如来。因为真经不在西天而在路上,经是经历,是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后获得的成长。
关于经历,他还提到张爱玲说自己的人生没有经历。真的没有经历吗?如果没有经历的话,那她这些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呢?他还举了一个小和尚问方丈如何拥有慧眼,如何才能看破红尘的故事。方丈说说不经历怎么能看破红尘呢。
他讲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冰心一句很有名的话: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总而言之,就是告诉我们引导孩子去求知,而不仅仅是告知。
3.评价维度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以及学习任务展开。那怎么设置学习目标呢?
很流行的是①abcd续写法,②布鲁纳教学目标续写法(基础性目标:记忆理解,拓展性:应用分析,挑战性:评价创新),③Kud目标模式:知道理解操作等等。
目标有时候要进行分层,1.0,2.0,3.0,4.0。教知识无需教案,但是教素养是必须要写教案设活动立目标。评价要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学评价要为目标服务。
李校长又提到了《西游记》中的白龙马。他说白龙马有一个弟弟留在了家里,每天拉磨,原地踏步。而白龙马跟着唐僧瞄准一个方向,最后到西天取回真经,后人设了白马寺。这个故事存疑,但是这个故事后面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要瞄准一个方向,然后一直走,一直走,把真经给取回来。
4.注意:教育教学路上忌急于求成。
《西游记》中菩提祖师是猴子的恩人,把他从一个猴子变成了孙行者孙悟空。告诫我们培养孩子要有耐心,要因材施教。要好好评价,培养孩子是闭眼工程。其实就是想说教育教学没有特效药,我们不能揠苗助长,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齐头并进。
为了让我们深刻理解这个道理,他声色并茂的讲了一个小鸭子的故事。这个小鸭子的视频我现在也找到了,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没有学生不想当个好学生,有的人他可能走的慢一点,有的人可能某一段时间偷懒了但是后来想跟上却跟不上了。可以生气但不能放弃。
为了让我们打消齐头并进的想法,他举了个例子,他问我们生病后他有特效药能快速杀死病毒,想不想知道,当我们满怀期待盯着他时,他说出了那句,吃一整瓶药。人都没了,病毒肯定也没了。虽然是开玩笑,但话糙理不糙。哈哈哈哈。
欢声笑语过后,他说了一句:教育是立体的。人是以精神存在的。这是曾国藩说的,他还让我们写到了本儿上。他说找对象也是要看气概的。这个确实需要深思再议。
4.关于活动,还可以这样……话头一转,他问我们孔子活过来,你觉得是你的知识多还是孔子的知识多?那肯定是我们了,你只需要问他一句,how are you?他绝对不会,那为什么他被称为智者呢?因为他是能解决问题的人。
由此例子回到了课标中的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学习的能力。怎么培养,就是设好目标后开展好活动。
他举了之前去听课的一个教饮酒的老师。她没有主问题,净是些稀碎的小问题。这个不可取。
他还提到他的一位弟子成功的教学尝试,那老师端一杯咖啡,在教室悠闲的转悠着看学生热闹的进行讨论。这场景太像魏书生老师了!这位高中数学上课有两不:不讲课、学生问题不回答。那老师发个他学生们热闹的互相讲解的视频,剩下的问题他来回答。那同学不听招呼,闲聊不学习怎么办?他说他有妙招,就是每天课前都会进行五分钟的打鸡血的演讲,先把学生学习动力给激起来。然后学生们斗志昂扬开始自学互讲,有些小男生为了给学小女生讲题竟然提前学。他这种懒人式的这种教学方式竟使得他们班的成绩位居榜首。
听了这些话背后发冷汗,我觉得我就是那种保姆式的教学。学生不动,我甚至把要记忆的东西打成电子版发在群里。有些家长还比较关心孩子的学习会给他打印出来,有些家长是不闻不问的。我的方向还是错了,这种既费力又没效果,更多的是让我一度让我陷入疲惫和自我怀疑的境地。
不过这位老师的“放养式”教学,对我并不适用。间隙,我思考有没有适合初中语文的“半永久活动”,答案是否定的,只能根据不同的文章,设相应的任务活动。这个也一直在学,就是行动起来太过怠惰。
教学活动可以设置成课前,课中,课后。课前尝试利用预习类或者补偿类微课或者给个任务单。可以尝试一下……
他说,努力决定下限,认知决定上限,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认知世界里缓慢的走着。要想在一个领域有一些发展,就是要做一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选点深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生的突围。大冰也曾说过,走窄门。名著导读?大单元?其实重点是寻找兴趣点然后去做。
三,尾声絮语
讲座的主体部分按四部分来进行的,掌握一个点,理清一条线,拓展一个面,建构一个体。我没搞懂这之间的联系,也觉得没必要搞懂。但我觉得建构我自己的学习线就行了。两个目标我已经领会了。学会评价对教学很重要,而评价的过程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活动和量规方法,也了解了。
一个小时就这么很快的结束了,在休息的空隙。马校长播放的是成都这首歌,伴随音乐播放的是一些带有深刻哲理的搞笑动漫。我觉得他很有趣。
这次讲座欢声笑语,掌声不断。无论是戏谑的在谈论研修公开课上课的现状,还是故意读错的英文单词,还是大方的展示说要给我们每人一本书,他都能以幽默风趣的语调语态引起大家的欢声笑语和随之而来的掌声雷鸣。例如,一人给一本书,多大点事儿呀。Run,run,run,左边run,右边run,大家一起run。他把自己是东北人擅长唠嗑,讲话幽默风趣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还有停车场有人巧妙使用量规。找对象也需要两规。根据找伴侣的标准设成维度匹配一些人,然后对他们进行等级的描述。最后在冥冥之中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他,好,就他了,搞定。量规应用很广。
不过,幽默的语言背后,他一直在强调的是,要积极的进行尝试,要永远保持教育热情,看透教育现状但还要依然热爱教育不断突围。
他有预见性,深刻理解了教学评一体化,然后他就带领一批人尝试,很有效果他就毫不吝啬的把这些东西传授给我们。他所认为对的这条路,他希望更多的老师,更多的学生,因为这条路能受益。
他还展示了去培训的一些老师给他发的一些消息,给他写的感谢信。让我备受感动。可称得上是倾囊相授,乐于指引的好老师好校长。
这是一个知识付费、信息付费的一个时代,很多人总会留些“悬念”,以备下次。那些不用在意生活的苟且,只为教学公平,高考公平的人,确实令人感动又向往。例如我一直关注的致力于高考公平的一数奇哥等。
休息过后是其他的讲座,数字化教学等等。讲座结尾又提到了《西游记》,刘伯承从老虎嘴里救下唐僧后,把唐僧送到两界山。说再往前走就出了大唐地界了,我得回家了,你自行去西天吧。
李校长说他就是刘伯承,而我们都是唐三藏,之后的西天路,让我们自己大胆向前走。掌声雷动,讲座结束。
道和术,已然了解,之后的路,确实得自己去试去闯去出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