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吾师,引爆我的能量小宇宙。
初中时遇上一位极为赏识我的语文老师,把我写的每篇作文都在班上朗读。甚至于期中、期末考试作文经常拿满分。搞得我都弄不清自己是谁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写的一篇《读书于我为琹檗》。比起如今一些作家写的“读书于我为美餐”、“读书于我为贼船”什么的,毫不逊色。
注:
琹,读音为qín,通“琴”。
檗,读音为bò,檗是制琴的佳木。(汉司马相如《子虚赋》:“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柟豫樟,桂椒木兰,檗离朱杨。”)
檗下琴,苦中作乐之意。檗心苦,琴声平和淡远,如君子。
清人高凤翰印。为:檗下琴
当然,文章内容已不可考,殊为可惜。
我们后来几乎都踏上了书面语的不归路,但要理解话语与书面语、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恐怕要回到这个原点上来。几年前我回到乡下生活,跟村民打交道,经常看到那些乡野生活极有经验极有才华的人,刚才还在大家面前谈得头头是道,但一要他在纸上写自己的名字,他就立马羞怯起来。所有书面的东西,包括国家之类,是多么令人不自在的东西啊。我想,这也是今天的人类在技术的支撑下,义无反顾地要抛弃占据千年霸权之久的纸书、要淡化国家霸权、政党霸权、学术霸权的原因。
但我见了下面这段文字,似曾相识。记录如下:
有一种乐趣,比所有乐趣都更隽永深刻,那便是读书的乐趣。有一种习惯,比所有习惯都更受益终身,那便是阅读的习惯。有一种经历,比所有经历都更耐人寻味,那便是阅读的经历。
卡莱尔说:「 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赫尔岑说:「 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书籍,丰厚了我们的知识,铸就了我们的灵魂。在数百年以来,书籍堪称是人类薪火传承的宝贵媒介,生活和精神上的食粮。然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高度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于速食快餐和垃圾食品,在短暂的声色犬马中寻求刺激,在五光十色的诱惑中放纵自我。
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精神生活的凋敝却被无视和忽略,能够潜心阅读的人越来越少,而更为可悲的是,能够生产出伟大作品的人,也凤毛麟角。过去光辉岁月的经典,既鲜少问津,也无人超越。这一切,不免让人黯然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