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会为一个人不经意间说出的话反思自己很久,开始会注意周围人向自己投来的目光,开始变得小心翼翼。曾经那个热情且自由的女孩变得沉默,不再乐意去找话题、抛梗......
我们从来不否认社会交际圈对一个人个性带来的摧毁与扼杀,我们甚至被逼得心甘情愿去接受这一份制裁。那天无意间听到舍友在给自己的家人倾诉。“不知道为什么莫名其妙就会变得很丧,感觉自己丧的的时间远远大于开心的时间,明明之前我也是个自来熟啊,不知道怎么就变成了现在这样,没有方向,很迷茫......”,这是一段压低了声调的倾诉,我知道她不愿意将自己的痛苦撕碎给别人看,生活中实在太多这样的时刻:一个人吃饭会利用手机缓解被孤独、尴尬笼罩的氛围;四个人的寝室里三个人聊得火热却发现自己插不上一句话;提出的问题、想法被忽略时......往往这个时候,我们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与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而这样的时刻多了,我们也逐渐失去了合群的欲望。
我们似乎把心思更多地用在揣测别人的想法上,而忘却了身边真正值得留意的美好。检查数遍的朋友圈,小心翼翼地发表看法,严格地限制哪些人能看哪些人不能看,收到恶意的评论会删掉整条精心发布的文案,然后花上一天的时间去沉闷。我们不知道的是,你因为一条评论而删掉的朋友圈也许已经被某位好友从头到尾翻来覆去的查阅许多次,谙谙道“她的文字功底可真好,她的生活好有趣......”,“这世界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举这样一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真的不必为了零碎的恶意而忽视了生活中常驻的善意。生活中藏匿的美好真的很多。食堂阿姨微笑着多打了一勺肉给你;路边多出了几株凝露的野花;街边的猫慵懒地晒着太阳.....也许这些都太过微小,但那是实实在在从未远离过我们视野的美好
我时常想写一些随笔,在这里我暂且称它为有感而发,后来零零散散一些细碎的事亲凑在一张纸上竟发现我哪里是在写随笔,我只是将自己生活中的点滴暴露出来给在自己看,期待自己在某个时刻觉得自己成长了。我想将自己的所历所感、所思所想都写出来,哪怕能引发一个人的共鸣、给一个人带来一丝安慰也好。让她们不至于觉得自己被世界遗弃,被他人孤立。不得不说文字真的是治愈人的良药,我们不必遣词造句,不必引经据典,我们只是想要记录下我们平凡却意味深长的每一天。下次你再次感觉到抑郁时,答应我,在纸上写下,温暖亦或冰冷的文字,取决于你。
当你无所谓取悦他人以获得短暂的拥簇,自然会对很多不必要的情感释怀。对我来说,于同寝室的人谈笑风生带来的愉悦感远低于靠自己能力获得的成就感。一个人也可以过得精彩,会多出很多留给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以及记录美好瞬间的时刻。曾经最不能接受的孤独竟也变成了享受。张爱玲说:“孤独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沼泽”,这里的沼泽我有不一样的理解,即使这句话的基调本身很阴郁,我把它当作是吸引自己不断深陷的热爱。比如今天我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好书,我会迫切想要将其纳入囊中,在某个闲暇时刻一头栽进去,无论日出日落,反反复复,待这广袤纵横时空中唯留我一人;又比如我尝到一种全新的美食,便想要拍下一组色彩饱满的照片发在朋友圈......
而你以为的光鲜亮丽生活的背后却布满了沼泽,也许某个时刻你就会发现他的千疮百孔、难言之隐。我的朋友圈中有这样一个姐姐,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会为一个人不经意间说出的话反思自己很久,开始会注意周围人向自己投来的目光,开始变得小心翼翼,曾经那个热情自由的女孩开始变得沉默,不再乐意去找话题,抛梗......渐渐由主动变为了被动。。
我的远房亲戚,跟我的关系很好,朋友圈中晒的都是精美的图片,去过世界的另一极,有爱自己的家人,朋友,获得国家奖学金......毫无疑问,这就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生活。而你以为这就是她生活的全部了吗?后来在一次交往中得知,她每个月都与男朋友争吵数次,父母闹离婚闹得不可开交,朋友大多由无话不说变成了无话可说,她说她的生活支离破碎,那些美好都是她在这些碎片中拼凑出来的。而这样看来,她的生活再平凡不过,她依然在处理着生活中琐碎的事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样无助,同样疲惫。是我们仅凭一条朋友圈就为她附加上的光华限制了她表达自我真实感受的选择,又或许是她不愿将自己脆弱不堪的一面揭开给我们看。朋友圈中的夸赞,促成的不过是虚荣心的无限蔓延。要知道,朋友圈中的信息一定是经过精心挑选后的产出,这是一种选择,而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这永远被尊重。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说:“懦弱的人连幸福都害怕”,我们到底是害怕苦难,还是缺失触碰幸福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