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教育局召开全市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动员大会,全面动员部署我市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这是昨天梅州日报关于“县管校聘”的一侧新闻,此报到一出迅速成为教师热议的话题。
其实“县管校聘”改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归纳起来就是:县级编制部门统一管理教师队伍便于统筹规划,让校长老师等编制人员由原来的相对固定变为流动,进行轮岗,由原来的“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最终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听起来“县管校聘”百利而无一害,站在了教育道德的制高点,为了冲破教育事业现行的壁垒做出了贡献,其实早在2016年浙江和山东就已经先试行了这一改革,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有时候理想的丰满最终掩饰不了现实的骨感。
其实很简单,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美国的教育资源也同样存在不均衡的问题,想通过行政干预立竿见影是不现实的,因为违背了客观规律性。
就拿我们这个小县城来说吧,基础设施落后,教师资源匮乏,学校的分布散乱,如何把“县管校聘”改革落实到位也许够主管领导喝一壶了。
我们都是平常百姓,领导所想并非常人所能及,但我们都有几个疑问百思不得其解。
流动
教师流动起来就是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了?“县管校聘”是可以利用行政干预强硬使老师流动起来,达到学校的配置饱满。但这是否是真的优胜略汰?把一个优秀的教师放在远离老人孩子,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二胎嗷嗷待哺之时却要强力断奶的地方就能优化资源了?人不是个体存在的,一个教师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流动的本质是要有序才会使人处于幸福的状态。
要流动必须保证其客观性,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不是教师的简单配置就能体现出来的,需要体现人性化。
监管
“县管校聘”的统一管理能否做到公开透明还需要时间的考证。监管机制是否落实到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流动无序必然会滋生腐败。
就拿“校聘”来说吧!学校的考核制度是否要统一化,如果本校制定,是否能做到公开透明,行政教师一视同仁?这都是棘手的问题,如果监管机制不能渗透到每一个环节,那么就会滋生腐败,苍蝇有时候才是最难发现的。
越是细节越需要考究,面临一项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合理,不要让理想的帽子扣在了满是苍蝇的臭肉上。
钱
改革是需要阵痛和流血的,同样标配的还是要用钱。“县管校聘”希望实现的是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用钱的地方很多,而例如我们这个贫困县,地方财政本来收入就少,增加一项开支无疑会影响整体的发展,当然教育是百年大计,国之根本,没有条件也必须要上,但是能否形成持久性仍然需要时间,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大家想必也是知道的。
“兵未动,粮草先行”,不知道主管部门是否意识到这是一场持久战,希望不要出现“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那一幕。如果真的不幸言中,那真的是教育改革的悲哀了。
教者,无惧也,怕,领者无能,执者不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