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花是艺术圈里出了名孺子牛,毕竟勤勤恳恳,宵衣旰食,掏心挖肺,都是为了每天端庄地跟大家见面。
于是,就在看到《五牛图》的那一刻,立下重誓要给它写篇软文,这完全就是萃花的真实写照嘛!
这幅画是唐朝韩滉(huàng)创作的黄麻纸本中国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中国有句俗语叫“纸质千年绢八百”,说的就是纸张最多也只能保存一千年,由此可见,这幅历经1300多年保存下来的古画有多珍贵。
然鹅
日本所谓学者认为,官画必须得是绢本才算真迹,有专家指出韩滉曾在通州为官,用通州产的黄麻纸绘画合情合理。
依萃花之见,这幅流传有序,历代收藏家早就定论的画作,被日本学者认为伪作,实为牙酸眼红之举。
说回这幅画的诞生,唐代初期那会儿,在画家中间兴起了一股画牛、马之风,相传,韩滉是在出游的时候,看到田里辛苦劳作的耕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幅传世名画《五牛图》。
我们看到画里的第一头牛,它以侧面示人,好像心事重重。从它炯炯目光中,我仿佛看到了憨厚与倔强。
画家尖细的笔触,把这头牛的眼线、眼睫毛刻画得如此精湛,包括这跟戴了美瞳似的眼珠,是整幅画的“点睛之处”。
画家好似刻意放大牛眼,以达到形神兼备之效。
第二头浅黄色的牛稍稍有点调皮,当大家卸下一身疲惫耕作回家时,它试图在做鬼脸逗其他牛开心。画家用极细线条勾勒出头部与鼻处的细毛,笔法老练流畅,牛的骨骼轮廓清晰可见。
第三头褐色的牛是唯一一头正面示人的。身体微倾,瞪着大眼睛,好像还张着嘴在问:“今天多犁了两亩地,给填草料吗?”
这头牛用了不同于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察方法,采用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法”,牛角是一条线,牛的臀部在远处凸起,显示出画家很高的造型和透视水平。
第四头黑白相间的像奶牛,属于耕牛里不一样的烟火,它昂着头,好似哼哼唧唧在练新学的曲儿,甩动着尾巴配合着节奏,这条假奶牛使观众眼前一亮,原本单调的画幅瞬间灵动起来。
唯一有背景的是这头像在吃草的牛,莫不是牛群里的吃货?画里的这株植物颇有工笔画的味道,坚韧、精细。
牛脸扭向正面,陶醉的牛眼、惬意的表情,隔着这么多年的纸张,都能感受到它的惬意与自在。
再看整幅图,以第三头牛为线,构图上呈左右对称的形式,中间的牛正对观众,成为画卷的中心,两边各自排开,眼神、动作却有紧密联系,早前萃花讲过的《步辇图》,也有着相似的构图技巧。
这幅画里五头牛既可以独立成章,放在一起也是和谐融洽的大家庭。
那么
韩滉的这幅画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我们姑且可以从画卷的题跋里观得一二。
赵孟頫除了夸赞这幅画为“神气磊落,希世名笔”之外,还根据那头心事重重的牛,联想到了陶弘景与梁武帝的故事。
陶弘景作为一代隐士,被梁武帝赏识,梁武帝三顾茅庐,许诺了他很多,弘景却画了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戴着金笼头、被农夫牵着鼻子。
梁武帝知道他是做惯了闲云野鹤,于是不再勉强他入仕。
这幅画里戴着牛环的牛,在赵孟頫眼里就是韩滉自己,是身处水深火热朝野里的他,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赵孟頫的迷弟乾隆可不是这么认为的,看他的题跋,用的还是偶像的赵体行书。
“弘景高情想象间”直接怼给赵孟頫,说他这是一厢情愿的想象。话都说出去了,乾隆开始表演了:
“要因问喘识民艰”指“丙吉问喘”的典故,丞相丙吉见有人打群架,他视若罔闻,但看到牛喘着粗气就极为上心。
这还是春天,没走几步路,牛喘成这样,来年收成怎么保障啊,这是丞相眼中的大事,斗殴那是地方官的事。
说白了,在乾隆眼里,韩滉画这幅画是心系百姓疾苦所作。
据萃花研究发现,在《宣和画谱》中,韩滉作品过半都与牛羊、农舍有关。作为一朝宰相,韩滉把注意力集中在田园生活,记录百姓息怒哀乐,记录淳朴自然的乡村,他倾向于在怡然自得的农家画作里实现自我满足,是唐代贯彻与贫下中农相结合政策的第一人呢!
末尾,萃花奉上原作大图,以及同溥儒并称为“南吴北溥”的吴湖帆临摹的《五牛图》。
群众的眼睛亮晶晶,快来找不同吧!
评论区留言,索要五牛图高清版本
更多内容,请关注”艺萃”
本文为艺萃原创,转载请私信艺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