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看百家讲坛的时候,曾仕强老师引用了论语中的一个故事,让我感触很深。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外面扫地,这时来了一个客人。客人问他:“你是谁啊?”他非常自豪地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这个客人一听很高兴,就说:“那太好了我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吗?”这学生一听,心想你还能问什么奇怪的问题,就说:“可以。”那人问道:“你说一年有几季?”学生不太高兴了,这么简单的问题这还用问吗,一年肯定有四季啊。那人就说:“不对,一年有三季。”学生立马说:“你弄错了,是四季!”“三季”“四季”两个人就这么来回的挣。到最后,两个人约定,如果是四季,客人给学生磕头;如果是三季,学生给客人磕头。这时候,孔子正从屋里出来,学生一见高兴的跑过去问老师:“老师,一年有几季?”孔子看了一下两人,就说:“三季。”这时候学生直接懵了,又不好意思当面反驳老师,只好乖乖的给客人磕头。
当客人走后,他就去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你怎么说三季?”孔子耐心的说:“你没看到那人全身都是绿的?他是什么?他是个蚱蜢啊。他春天生,秋天死,他压根没有见过冬季啊。你跟一个蚱蜢争辩他死后的冬季,有什么用?你跟他将三季,他会很满意。来回争辩对谁都无益,这次你磕头吃点亏无所谓。”
其实这个世界上“三季人”有很多,越是不懂的人讲话声音越大,用高亢的声音掩饰内心的怯懦。你可以在很多场景下见到,凡是那个声音最大的人,就最不懂的人。你跟夏天的虫讲什么冰?那是你糊涂,这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你见人说鬼话,这不是鬼话连篇了吗?假如万一有一天你真的碰到鬼了,你不说鬼话,你们怎么沟通?所以说,跟不相关的人争辩,这绝对不是投其所好、投机取巧,而是智慧的体现。
人生一世,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互不相同,都有自己的属性。如果碰到跟你有不同想法,不同声音的人,没必要非得争个你死我活!有的人说榴莲很好吃,你就要跟他说榴莲的缺点,然后再去夸赞苹果的美味!有的人跟你探讨话题,意见总是与你相反,假如真的是你正确,但他却完全听不进去,那你跟他争论有什么意义?跟这种不懂变通的人相处,浪费再多的口水也没有用!所以说,水深不语,人稳不言:永远不要跟眼界不一样的人争论!
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都会造就不同的认知水平。当遇到一个认知水平低下、世界观混沌的人的时候,是无法与之取得共识的。如果跟这种人争辩,无异于对牛弹琴。说明,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就不如不说为上。很多人尽管生活在一个城市里,彼此的生活方式,追求目标,三观都截然不同,为什么要去争辩,让别人和自己的想法趋近相同?这种无用功以后还是避免吧。所以说,不要和眼界不一样的人争辩,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
近处看花蕊,远处看花丛
“宁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可能每个人的潜意识都是善良的,至少我是这样,所以也不愿意潜意识的去把那些难以争辩的人归为傻瓜一类,自然也免不了日常的各种争吵与赌气,不仅气到了自己也得罪了他人。虽然我真的特别不乐意把人分三六九等,但是不要跟眼界不一样的人争辩这句话真的是很有道理的。世界这么大,所有的事情都是多元且相对存在的,本来就很难辩出个绝对的黑白对错,更跟何况思想,经历,感官,全都不一样的人呢。肯定你的人多几个少几个都不会对你人生的升华起决定作用,想变强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自己好好努力,多做让有意义的事,尊重内心,坚持自己。为了博取肯定去做无谓的执着,到头来不仅自己没有好处反而还会惹的别人不高兴。话说回来,人生在世顶多三万多天,到头来都是一个死,地球少了谁多了谁照样还会转,为人处世最重要是还是做真正的自己,对得起自己。常去钻无谓的牛角尖,跟牛鼻子去争个对与错,反倒是让自己显得幼稚和可笑。所以说,不要跟眼界不一样的人争辩。除了生气和降低身份,别无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做最好的自己
永远不要跟眼界不一样的人去争辩: 你考虑方面多会有人说你心机重 ,你勤劳努力会有人说你运气好, 你乐于助人有人会说你虚情假意 ,你明明就是一杯白水 ,却被人硬生生逼成了满肚子憋屈的碳酸饮料, 人一生遇见太多人 ,永远不要跟眼界不一样的人去争辩。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现在领悟这个道理不算早却也不算太晚,恪守自己,也原谅别人,这个世界之所以这么精彩,就是因为我和你,你和他,他和我,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