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说的人嘴闲不住,好写的人手闲不住。
利用三天的时间,我看完《巡回检察组》前16集,终于和湖南台的播出同步了。
看完第二十集,就我忍不住要说两句了。
天天审稿,唯恐出现错误,我的心里好歹也绷着几根弦,目光是雪亮的,眼里是挑剔的。
一开始,我就马上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检察官着装有点不规范,制服上的检徽不像规定的那样垂直,有的还歪了。
这也难怪,那个检徽要想戴得像规定的那么板正,确实有点难。
按照规定,检徽要别在左驳头装饰扣眼处,男装有明显的标志线,女装则没有。
稍不注意,就戴不正。就算站着戴正了,一坐下检徽又会变得不垂直了。
我想,或许剧中检察官的检徽一开始戴正确了,演戏途中又变得不规范了。
美中不足,瑕不掩瑜。检徽戴得不规范,并不影响我对这部剧的好评。
这部剧,让我感受最深的是:
首先,就是选了“巡回检察组”这个切口,剧目检察味十足
巡回检察,是这两年检察机关采取的针对监狱、看守所的一种监督方式。
过去,检察机关对监狱、看守所的监督仅有派驻检察,也就是在那里设置驻监狱、看守所检察室。
这种方式,时间长了,检察监督就皮条了。
选择专业的人组成巡回检察组,定期或者不定期检察,既可以可以发现监狱、看守所执法活动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发现检察人员在派驻检察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发现审判机关存在的问题,可谓是一举多得。
这无形当中,就给执法活动和法律监督打了紧板,增强了他们日常负责的态度。
巡回检察,由被称为“小检察院”的刑事执行检察部门负责,高检院、省级院、市级院分别称为第五检察厅、第五检察部。
切口小,大主题,大容量,大文章。
巡回检察组这个切口,更能反映检察机关的性质和职权。
其次,剧情跌宕起伏,冲突尖锐激烈,吸引着观众看下去
检察官办案,主要是书面审查,工作场景要么是阅卷,要么是提审,要么是出庭,要么是调查取证,大多是静态的,场面不像公安抓捕那么激烈。
因此,创作展现检察官的影视作品,没有对检察工作的准确理解、深刻体验,很难创作出来。
现在是,懂检察的不会创作不会表达,懂创作会表达的却不懂检察。
这部电视剧,从人设到情节,从案件到冲突,从案内到案外,编排得比较成功。
冯森化妆卧底,妻子被碾压谜团,九三零杀人案真相,黄四海案件及其服刑时的各种作,等等,一个个大料,看似一个个个案,实际上又有彼此联系。
老话说,贫不与富斗,富不与官斗。
首富黄雨虹为了自己的儿子,偏偏要与官斗。
为了逼迫政法委书记张友成就范,他让下属在其儿子张一苇身上做局设套,步步紧逼,弄得张友成的妻子心力交瘁。
第三,人物个性鲜明,演员倾情演出,拿捏得比较到位
政法委书记张友成、秘书陈明忠、巡回检察组组长冯森、派驻监察室主任罗欣然、副检察长武强、检察长袁宏道、副检察长熊绍峰、监狱长胡雪娥、张一苇、沈长军、沈长顺、黄四海、米振东、白小莲、乔逸、郑双雪等剧中人,被老戏骨们演得活灵活现。
尤其是,宋春丽扮演的胡雪娥,言谈举止,一笑一怒,一拍一喊,让观众跟着她的节奏喜怒哀乐、嬉笑怒骂,演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第四,台词整得怪硬,入耳走心
台词里,既有硬核,如人民的正义,监督,法律监督,公正、按程序等等。
还有各种各样的检察术语和对术语的解释。也有丰富的群众语言,如“点”(举报或者告密)等。
尤其是胡雪娥的台词,让人听了过瘾,觉得真是那么回事。
比如,她说,我宁愿他是个贪官,收钱能办事,不愿他不贪不清,在那里踢皮球不办事。
比如,她说,这世道办事活动得花钱,没有膏油转不动。
等等。
追剧过程中,看到平邑县检察院的一篇经验文章,说的该院通过开展“检察+”让陌生检察权成为老百姓田间地头的“家长里短”。
这个做法好。
检察机关在乡镇基层没有腿,老百姓赶集上店,看不到检察元素,迫切需要宣传。
办好案是宣传,走村入巷是宣传,报纸杂志是宣传,“两微多端”是宣传,好的文艺作品、艺术作品更是有力的宣传。
单纯靠检察机关自身的宣传,很难达到效果。必须各方共同努力,形成检察宣传大合唱。
艺术作品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电视剧《渴望》让人念叨了多少年。一部好剧,老少皆宜,能让万人空巷,网上网下热烈互动,成为民间话题、街头巷议。
想当年,《人民的名义》成为热剧,人民记住了反贪局记住了检察院记住了检察官。
今天,《巡回检察组》又掀起了检察官热,让人们逐渐熟悉了一些检察职能。
但愿有更多的检察热剧出现,让检察院、检察官、检察职能走进老百姓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