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入学做好基本素质准备,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我园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要点,秉承着“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回归生活”的成长教育理念,帮助幼儿在社会游戏情境中建立财商意识提高生活的技能,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在主题实施的情境游戏中建立初步金钱意识
有研究表明,5—12 岁是儿童理财教育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的金钱价值观和消费观尚未形成稳定的习惯。因此幼儿阶段是进行财商教育,培养幼儿财商意识的重要时期,这也是对幼儿的一种生活常识和技能培养,有助于帮助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点数、分类、计算等各方面的能力。
1.共同创建班级的社会游戏区
在主题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会结合主题特点开设相应的社会性区域。比如《中国娃》主题中的纪念品商店,《瓶碗罐开大会》主题中的瓶碗罐博物馆,《“布”一样的花花衣》主题中的服装店以及《你好!高新区》主题中的小渔村饭店,这些都是基于主题活动和孩子的兴趣而创设的区域。活动前教师会和幼儿共同讨论社会区域的名称,需要收集的材料以及对活动区布局规划。材料收集好后,幼儿会根据材料的属性进行初步分类。比如在《“布”一样的花花衣》主题中,当收集到大量的服装材料后,幼儿会对服装进行初步分类统计,比如分类点数统计上衣和下衣的数量,衣服的新旧程度等。简单的统计后幼儿会选择适宜买卖的衣服投放到服装店当中,并根据衣服材质、功能、大小、花纹、适宜的年龄、性别、季节等进行二次分类统计,投放到不同的货架上从而初步创设班级的服装店。
2.帮助幼儿估算商品的价值
在给商品定价的时候发现幼儿对商品的价值估算还是比较模糊,比如一件羊毛大衣定价为10元一件短袖T恤定价为20元。所以在活动区讲评以及家园合作中,都会有意识地帮助幼儿建立估算物品价格的能力。活动区讲评时会结合着商品的价格标签、饭店的菜单等帮助幼儿了解当下物价,引导家长在带孩子购物的时候可以一起了解平价日常用品的价格,帮助孩子在社会性区域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能够分析、思考、判断、应用,提高理财能力,培养财商意识。
2.游戏中开展互动买卖
幼儿将商品分类统计好后,会在老师的帮助下根据商品的属性进行简单的定价,幼儿在小班时多以点卡的形式来标价,用雪花片作为购买物品的代币,中大班的幼儿会请幼儿自制数字标价牌。大班使用游戏人民币进行买卖活动,丰富幼儿对人民币的认知,定价会依据幼儿对10以内的加减法的掌握水平进行调整。买卖的过程中会引导幼儿随时关注商店里货物数量的变化,比如点数进了多少货物,卖出去了多少货物,还剩下多少货物,并在统计单上用数字做记录。
二、在贴近真实情景的买卖活动中树立正确的金钱意识
结合着《好朋友》主题的开展,幼儿园的公共区域创设了好朋友商店,中班的幼儿用符号表征的方式绘制宣传海报发起好朋友商店的商品收集倡议,大家纷纷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图书等材料带到好朋友商店。幼儿对商店的物品进行分类定价后邀请全园的小朋友来购买。
1.开展用真实货币或粘贴代币购买活动
好朋友商店会定期向大、中、小三个级部开放,孩子们可以用从家中带来的钱购买商店中喜欢的商品,也可以用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贴满十个粘贴的“小粘贴收集兑换卡”作为1元钱代币来购买商品。购买前老师会和孩子们一起认识自己带来的人民币上的数字、图案等,交流钱都能做什么,引导幼儿明白如何用自己有限的钱去买自己心爱的商品。通过“小粘贴收集兑换卡”做代币的方式也帮助幼儿了解了财富的获得不是“不劳而获”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争取,帮助幼儿初步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
2.开展以物代券的活动
为了实现好朋友商店货物的流动性和丰富性,教师和幼儿共同交流制定了以物代券的方法。幼儿将想要卖掉的物品放到好朋友商店就可以获得一张捐赠兑换卡,看到心仪的商品时就可以用捐赠兑换卡进行购买活动,从而让幼儿家中的物品发挥更大的价值实现了真正的货物流动。
3.引导幼儿了解钱币与实物的对应关系
在好朋友商店购物后幼儿兴高采烈地满载而归,但是在购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老师我们要教师应善于观察,及时捕捉问题把它作为幼儿重要的学习契机,帮助幼儿丰富金钱意识。
比如孩子们在买完商品后忘记了商品的价格,所以活动结束后会继续围绕着“买了什么物品?每一样物品多少钱?是否能将物品和钱对应起来?”这几个问题进行回顾,引导幼儿了解钱币与实物的对应关系。结合着绘本故事《小兔子学花钱》《小兔子学挣钱》帮助孩子们孩子获得更多的金钱知识。
同时还发现幼儿在购物的过程缺乏找零意识,出现这个现象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潜意识认为给钱就可以买到东西,还有一方面是家长日常购物的过程中很少会用到现钱。基本都是扫码、转账、网上支付等形式,不需要找零或者额外加钱,幼儿很难建立钱与物之间关系的观念。所以我们也会在回顾交流或者日常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三、在真实买卖情境中提升财商能力
结合《“布”一样的花花衣》主题实施,我们开展了“布”(不)一样爱心义卖会活动,幼儿将自己动手制作的布艺品通过义卖的方式筹集善款,将善款采购成物资捐赠给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买卖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献爱心。
1.共同制定义卖计划
义卖前夕,教师和幼儿围绕着“卖什么?在哪卖?什么时候卖?卖给谁?”开展了交流讨论。结合着幼儿的意愿共同制定了如下计划:我们将3月3日下午16:00在幼儿园的操场上开展义卖活动。大家会将在幼儿园制作工艺和从家中带来的布艺品,售卖给大、中、小班的小朋友。
摆摊前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将制作的布艺品进行分类点数,共同规划了发夹、手帕、手绘包、手绘T恤、香囊、编织等摊位,并在操场上根据义卖物品的属性合理摆放商品规划摊位,为义卖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2.清点、规划义卖善款
义卖会结束后,我们将所有的善款都收集起来,幼儿将善款按照面值和材质进行分类后开始点数并在记录单上用数字记录每种面值人民币的数量,同伴合作运用计算机、雪花片、小木棍等辅助材料进行加法运算合计善款的数目。
善款统计好后我们又共同规划如何使用这笔善款。在家委会的帮助下我们联系到了儿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员,了解儿童福利院孩子们的现状后大家都很同情这些可怜的小伙伴,甚至有的幼儿都流下了眼泪。在和幼儿的交流中大家表示想把这些钱购买成一些福利院的孩子们能够用得上的物品,比如生活物品、营养品、玩具、学习用品等等。于是家长志愿者们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去参与了采购活动,并把购买清单列好了发给孩子们一起了解善款的使用过程以及物品的价格。
面临着当下幼小衔接的需要,幼儿学会理财不仅仅是会花钱会赚钱的问题,其中包含了数学思维、生活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我们会结合主题实施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适合幼儿的社会性区域游戏环境和不同情境的买卖活动,并适宜地观察、介入、指导幼儿的理财活动,帮助幼儿逐步树立正确的财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