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磨砺而成”, 这是曾国藩的育人观。
不可动不动就说“天下无才”或“无人可用”,“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
培养人才四法,“教诲”、“甄别”、“保举”、“超擢”。
教诲即教训、教导;甄别即对人品、能力的鉴定;保举即举荐有才或有功之人;超擢即超级提拔。
曾国藩的育人观体现了儒家核心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统一思想
奉旨组建团练,发表了有名了的《讨粤匪檄》,号召大家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用儒家思想武装湘军。
曾国藩意识到八旗绿营的弊病在于一盘散沙,缺乏斗志,败不相救。
湘军特别注重精神教育,将伦理纲常写在军规中,让官兵记诵,有的编成歌谣,让官兵传唱。
每逢三、八操练之日,曾国藩亲临校场训话,“一时数刻之久”,苦口滴杜鹃之血,顽石点头。
”呼吸相顾,痛痒相关生死不弃,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太平军有誓不相弃之死党,吾官兵亦当有誓不相弃之死党。如此,才可以血战数次,渐新吾民之耳目而夺敌之魂魄。“
《爱民歌》: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
第三号令要严明,兵勇不许乱出营。
军士与民共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
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人又和。
勤教督责
教诲不可缓。
教者,诲人以善,而导之以其所不能也;化者,率之以躬,而使其相从于不自知也。
案例:李鸿章迟到
李鸿章刚进湘军,爱睡懒觉,不习惯早起。而湘军规矩是每日天不亮开早餐,饭后操练。李经常不能按时早餐。一次李又没到,曾国藩派亲兵去叫,李托病不起;又派一幕僚去,李依旧不起;一会幕僚再次来叫“曾大人说,有病也要起来,大家等你去后再餐”,李赶紧起床。见李鸿章坐下,曾国藩才举箸吃饭,一言不发,饭后站起身来,严肃地对李说:“ 少荃,你既然来到我这里,就要遵守这里的规矩此间所尚的,唯一诚字而已!“说罢,径直走出餐厅。
自此以后,李鸿章一改过去骄懒的习气。
督责者,商鞅立木之法,孙子斩美人之意,所谓千金在前,猛虎在后也。
案例:与李元度约法五章
咸丰十年八月,李元度挂印出征,赴徽州,曾与之约法五章:
第一是戒浮,文人心多委曲,又自以为胸中有点墨,遂认为天下事很容易,常放言高论,但多不切实际。
第二是戒过谦,启宠纳侮也。
第三是戒滥,谓银钱、保举宜有限制也,久屈下位者,一旦权令在手,往往忘乎所以。
第四是戒反复,谓次青好朝令夕改也。
第五是戒私,谓用人当为官择人,不为人择官也。
不久,李元度不顾曾的劝告,徽州失守,曾国藩所在低祁门顿成危地,使得湘军极其被动。
曾不得不”挥泪斩马谡“,弹劾李元度。
建立档案
为每人建立专门的档案,信息包含现任官职,履历(历任官职)及家庭背景等内容。
根据见闻,将人才分为“闻可”、“闻否”、“见可”等,记录人才的品质操守等情况。
所谓“闻可”是指经别人推荐称赞的人;所谓“见可”大概是指自己见面交谈,有印象的;“闻否”,即名声不佳,列入黑名单,不用之人。
曾国藩平常留心为所见之人记载自己评价,用几个字概括该人的主要特点。
记多隆阿为“善将,不喜儒士”,记彭玉麟“精于水师,无他嗜好”,记骆秉章“大才,能用人”,记冯子材“与士卒同甘苦”,记华蘅芳“能造火轮船”,记冯桂芬“博雅有守”,记陈国瑞“善战”等等。
负面的如“庸而无用”、“贪而无耻”、“刻薄害民”等。
有人统计,曾国藩日记中的人名有33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