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54则讲了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这一则有些长,也许是这个问题确实有些复杂,我反复看,希望得到一些精髓。终于,我觉得主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第一,当儿童跨界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靠近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它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说得明白一些,就是要带领孩子到大自然里,让他去看世界,用数学的思维、用文学的语言、用科学的态度去观察、去思考、去理解,这样孩子在不自觉中就学到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思维的方法,也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可惜的是,我们的课堂只有教室,只有课本,缺乏生机。怎样做才能更好,值得我们深思。
第二,让孩子爱上书籍。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课外阅读,即使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阅读就是独立的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立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的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这方面,作为语文老师,是很有感触的。一个从小读了很多书的孩子,他的知识面,他的思维力,他的理解能力总会比同龄孩子高出一些,学习起来自然轻松。所以,来到小学,我做的时候最重要的事,就是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为他们的学习奠基!
第三、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是语言的创作。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让孩子造句,让孩子看图写话,这其实就是创作。只是我们大都限于课本上,试卷上,却没有让孩子去自然中观察,去生活中体验,然后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艺术,所以我们的孩子越来越怕写作,越来越不会写作。如此看来,我们所谈的前两条都会成为创作的源泉。亦或说这三点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