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到听书学习《混乱》一书,作者曾经撰写过大名鼎鼎的《卧底经济学》。
在现在的学习和工作中,很多时候大家都爱强调专注和坚持的力量,似乎开小差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而在企业文化,团队建设,管理创新实践中,凝聚力,团结,向心力也似乎是一些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本书作者提出了几个不同寻常的观点。
首先,作者认为:成功不仅需要认真坚持,刻意练习,高度专注,更需要一些必要的灵感。而灵感大多数时候来源于一些意外和偶然,我们要打破常规,甚至有时候刻意制造混乱,以刺激灵感的产生。
一次集中解决一件事情,可能在一些学习和工作中适用,尤其是循序渐进的程序性任务。而对于需要创新,创造能力的工作,就不那么适用了,比如艺术家,作家,科学家这些。在灵感枯竭,才思断线的时候,不停的扰动反而对他们有利。
另外,虽然爱迪生有名言(也未必是他说的),成功是1%天才+99%汗水,被无数次写进作文中,作为勤能补拙的鸡汤。但是这其实是误读,断章取义。因为更重要一句被忽略了,1%的天才往往更难得。
当然,我们并不是否认努力和勤勉,以及专注和练习的力量。但首先需要找准方向,否则可能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第二点,作者提到,对于一个组织来数,并非纯粹的团结和凝聚力是发挥效能的首要因素,尤其是现在这个告诉发展的社会。如果一个组织高度同化,每个人都能够心有灵犀一点通,或者压根没有独立的思想。很难想象这样的组织能够孵化出好的产品和服务。大家平时在开会也有这样的感觉吧?如果一个会议开得异常顺利,大家都一致表决同意,这个会议肯定不是用来解决技术难题或者执行重大决策的。
到处都是一派和平,欣欣向荣,没有任何冲突,如何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第三点,这一点对处女座貌似不那么友好。因为作者说,桌面井井有条,万事都要仔细计划,电子邮件都做好分类整理,这些有时反而会阻碍你的效率。
以我自己为例,有时候邮件分类太细,反而在需要时不方便查找。而收拾东西时,自以为放得很稳妥,结果的确是不用担心被别人弄丢,弄乱了,因为我自己都找不到了。所以你又要为自己的分类做一个目录,结果就是越多越多。
还有的时候,我们过分强调专注,认为一心不能二用,所以只能单线程工作。但是又因为完美主义,加拖延症,导致一个任务迟迟不能交付,始终占用CPU,任务拥堵,让自己的计划清单越堆越多,越发焦虑。
所以,不要花太多时间整理你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再用到的文件,文档。找一个文件篮,只放近期要处理的文件,最近完成的放在最上面。而计划也不要做得太详细,有中长期计划和对应的目标节点就可以了。如果把每天时间规定太死,会让自己更焦虑。
总之,凡事没有绝对的一成不变,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既然我们无法控制这种变化,不如索性自己开始,多尝试改变,也许能够和这个变化达到共振,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