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初,读初中二年级,学校为排演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成立文艺宣传班。说是文艺宣传班,实际是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舞蹈训练,平时学习上课与普通班完全一样。文艺班的班主任是孙老师。主要负责我们的舞蹈基本功训练,文艺节目编导、排练以及对外演出等。孙老师是我们的文艺启蒙老师。
文化课的语文老师是赵起盛老师。赵老师是江苏镇江人,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眼睛高度近视,侧面看上去眼镜镜片比较厚,有好几层光圈。一副学者风范,一眼就能辨识,是一位老师。一口江浙普通话,抑扬顿挫,声音不大,语气平缓,说话间常伴有几声咳嗽。有些字的发音呈爆破状,先抿住上下嘴唇,然后突然松开,短促而有力。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句子中的 “招”、“呼”、“疾”等字,要比正常发音缩短1/2个节拍。因此导致朗读课文时,听起来时快时慢,时慢时快,很有节奏感。
赵老师板书字迹工整、漂亮,硬是把粉笔板书写成毛笔书法,将魏碑书体的潇洒淳美大气发挥到极致,在全校老师授课板书中绝对是最棒的,没有之一。赵老师讲课十分注重逻辑,而且很程式化。基本按照以下6个层面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1.本文梗概及背景简介;2.朗读课文;3.生词解说;4.课文结构分析;5.段落大意阐述;6.本文重点及中心思想。在分析课文时经常采用括号结构方式,即用大括号、中括号、小括号和小小括号等,来表达课文的脉络层次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得学生比较容易通过其论点、论据,快速掌握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核心要点。这使得他的学生们大获裨益,以致一些同学在高中毕业以后,各个阶段学习和工作中,一直延用这种括号式的分层结构的学习方法。
赵老师授课认真、细致,尽可能全面完整地阐述每一个生字、每一个词组或每一段典故的词性、含义、寓意及其出处来龙去脉。他常说:一个只讲解生词在课文中含义的老师不是一个好老师,学生必须弄清楚这个词的来源、词性、词组搭配,该词与其近义词的区别和差异,以及在其他场合该词的用法,包括它的引申含义。这一点对我们求学若渴、正在打基础的的学生来讲真是太重要了。
1971-1974年是文革中期阶段,在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政治性等方面有许多特别的要求和禁忌。比如古诗词、古文的学习内容被限制在很有限的范围内。否则,有鼓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宣扬封资修之嫌。赵老师是一位使命感责任感很强的老师,为了传承中华文化,确保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给我们开了语文学习小灶,增补教材以外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名篇名作的教学资料和教学内容。如,劝学篇,岳阳楼记,曹刿论战,捕蛇者说、晏子使楚、醉翁亭记、桃花源记以及师说等。可以说我们一些同学文学发迹的基本功,正是从这星星点点古文学习开始的。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古文学习印象比较深的有两篇,一篇是荀子的劝学篇,一篇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荀子曰:“学不可以已”,就是在那里第一次听到,第一次学到的。哦,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是要一直学习下去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老师是可以被超越的,我们自己也是要被超越的。今天,我们都年过花甲,还在阅读、学书法、学打球、学摄影、学唱歌、学跳舞。活到老,学到老,不正是对古人的“学不可以已”训导的最好实践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必须持之以恒,厚积薄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仿佛赵老师课堂上的朗读声,谆谆教诲,此刻又回响在耳边。古人思想是那么明鉴,那么深邃,以至于几千年之后,我们这些晚生都要亲历践行那些深刻的人生哲理!
70年代,国家还处于特殊时期,比较贫困,当年赵老师还是单身,生活简单,简朴,随意,不太拘小节。有时会在下班时,框一件圆领背心,后背还挂了几个窟窿,撒着一双底子磨得很薄的人字拖鞋,在校舍、食堂之间穿来穿去。他生活简单,而对待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对待本职工作,思想解放,态度积极主动,始终坚持学生的重点要放在学习上,学习是首要任务,文化知识掌握是第一位的。相对其他老师,赵老师对学习成绩优异、写作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更显得偏爱有加。每每发现学生中存在不学、懒学、堕学等现象,总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诱,耐心说服教育。他常说,你们不要以我不拘小节为借口,吊儿锒铛自由散漫,我是绝不会放松对你们的学习态度、组织纪律和道德品质的要求。
就让我们再一次朗读一段岳阳楼记的美文,来回忆我们的中学时代,怀念我们的洪山中学,怀念我们尊敬的语文老师吧!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兰汀,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啊,岳阳楼记,作者才思泉涌文采飞扬,何其之美,何等优雅,何等豪气,又是何等高贵!
朋友,老同学,当年,你背诵过这篇古文吗?刚才,你在朗读了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你曾经忧过吗,你曾经乐过吗?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忧过什么,又乐过什么了呢?
老同学,此刻,你想起了我们的赵老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