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eileely
对于医学,我几乎不懂。但对于医生和医院,我却并不陌生。一是小学期间经历过一场住院近一个月的小手术,至今记忆尤新;二是因为我家与老家镇上的一个医生世家互为邻里长达17年,直到四年前建新房才搬离开。虽然资历最老的陈爹已过世三年多,但他那严肃而和蔼的音容笑貌从小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陈爹家里就相当于一个小诊所,那时候经常看见陈爹戴着老花镜,认真的给病人打针开药,用略带沧桑的音色喊着“记得那药每天吃三次”、“明天还得再打一天针啊”之类的嘱咐目送病人离开。
看到《一个医生的故事》封面,我便想到了陈爹。在互为邻里的17年里,家里人也没少生病劳烦他。我记事起他就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医生,这也便是我对“医生”这一群体的最初最深的印象——身体不适会第一时间想到他,戴着老花镜和听诊器,耐心的询问病症,轻声细语的唠叨着似乎千篇一律的医嘱。看完作者——资深妇产科医生郎景和大夫的故事,我更加明白当一位医生,一位好医生多么难能可贵,并且对科学而人文的医学更加肃然起敬。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医生和医学。人有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平常生活中谁又没有个头疼脑热呢?在大灾大难面前,人的生命是渺小而脆弱的,医生更是对生命的柔弱和逝去司空见惯。可就算如此,他们还是作为人类的代表对破坏宝贵生命的疾病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实验、分析和研究。可能很多时候都无力回天,也并不是要战胜自然规律,只是对生命的关爱、保护和尊重。作者对医学本源进行深沉思考后指出,“医学的本源是对人生命的尊重,对人身体的爱护,对人性的关怀和友善。” 记得大学入学时,医学院的学生进行了宣誓:“……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 医学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不禁让人敬畏和敬仰,而医生鞠躬尽瘁保护生命的践行也值得尊敬和感恩。对于医生来说,只有真正铭记医学的本质和终极目标——尊重和关爱生命,才有可能完成好本职工作,提升职业素养。但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生也不是神。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慰藉(特鲁多)。” 对于公众来说,也只有理解了医学“救死扶伤”的初衷和本源,才会明白并体谅医生的无奈。这便是作者对如何缓解消除紧张医患关系的思考。
作者结合多年的从医经验,从医生的角度出发,强调了面对病人时应该保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病人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医生,本身就是一种信任。对患者的敷衍便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医生应该始终怀着敬畏生命的心态进行诊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病人是医生的老师”,医学的进步也离不开患者的贡献,是他们为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最真实可靠的信息。另外,医生和患者之间还应该多沟通。医生要充分解释诊治方案,而患者也应当充分信任医生。这又引出作者对医学和人文的思考。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相互联系愈加方便快捷,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内心的交流却更加稀少而显得冷漠。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也似乎未能幸免。随着医学仪器的发展和进步,古代医学中“望、闻、问、切”的智慧似乎已经派不上用场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高端的科学仪器。一方面,科技的发展给医学带来的进步不可置否,这也是医学研究的一个必然结果。但另一方面,医学并不只是纯粹的科学,而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医学的结合”。“人不是机器,病人不等于出了毛病的机器,人有思想,有感情,有家庭,有亲人。” 医生处理问题时应兼顾科学和人文两个原则。前者保证医疗的有效性,后者则体现医学的人文关怀。书中给出了诸多权衡患者实际病情和家庭背景的实例,还呼吁更多的医生到病房去看望病人,与病人进行亲切深入的交流,真正重视自己的病人。
作为一名主任,作者在做好自己的同时还思考了如何更好的管理一个团队,让其发挥出更高的效率和作用。一个领导者应该既能协调管理,又能统筹全局解决问题,还要敢于承担责任以身作则。书中还囊括了作者在行医生涯中其他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如对职业和爱好的叙述——“医学是我的职业,哲学是我的训练,文学是我的爱好”以及对多位前辈师长的敬仰都可见一斑。作者的文字谦虚平和却真诚朴实,想必文如其人,就像其名字来源体现的那样——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但在平实的语言中却看到了那份对医学真挚的热爱和对生命真切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