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了《谁的大学不迷茫》,名字虽然很狗血,但是内容还是很扎实,对我有不少的思考
作者采访几个港大和国内顶尖名校的毕业生,要他们讲述自己对于大学的看法,其中有因为自己的梦想而放弃黑石合伙人岗位优秀人才,也有许多间隔年去探索自我,去拍纪录片的小伙子,也有交换经历丰富,投行表现优秀,最后投身NGO的理想者,无一不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看了有如下几点感受
第一点,当然是对比别人自己的一种强烈不甘。
觉得自己高考为什么考得这么差,不能与一些更优秀的人一起做事情,自己当初能静心一点也许就不是今天这个结局了
我是一个偏理想主义者,高中的时候,一直想要和很多人做一些精彩丰富的事情来填充自己,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光芒,所以一直想要进入一所很优秀的大学,那时候还常常傻着自己在大学会如何如何。
而在也许是自己过分理想主义者,想得太多,做得太少,高三更是陷入迷魂状态,浑浑噩噩不读书,状态一掉再掉,高考一塌糊涂,就带着命运的不甘来到了一所自己不满意的学校
第二点便是我紧接上面想谈的,自己在努力化解这种不甘的情绪,以及去慢慢理解这种不甘的情绪的过程,以及自己的感悟
我其实一直有在反思自己的性格,包括高三状态的诡异,其实还是离不开家庭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原生家庭有关。
我曾经性格还是比较偏软一点,面对自己喜欢的一些东西,不会像现在这么强硬的去抗争去喜欢,所以那时候,做事情也没有太大的热情,过得不开心,有时候就会容易胡思乱想,所以导致我整个高中三年一直自我的野性没有伸展开,就像我高中老师一语中的,自己的灵性没有发挥出来,整个人有点像是是被压抑住了。
之前我写过的《教育分野》其实讲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高考状元来自的家庭都是老师、公务员或者工程师等社会中上阶层岗位,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不只是物质层面,更多还是潜移默化中的影响,视野,格局、心胸,高考取得的好成绩只是家庭教育德一个表现,更多的是表现在人生以后无数次选择,以及最后的成就,2017年北京高考状元所说、其实并不有失偏颇
(想看文章,直接点上链接就好)
坦白的来说,我觉得我的家庭父母,并没有给我很多支持,不过在这里没有怪他们的意思,因为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决定了他怎么来教育我、这个经历的限制是没有办法的。而我要做的是不断摆脱这个影响,活出野性的自我。
我以前会敏感,对于一些东西格外在意,容易纠结,怎么谈认真学习?
第三是结合今天看的采铜和成甲的混沌大课,想谈谈对于个人成长的一些思考
他们东西讲的并不深,但是在他们身上我能够看到知识真真切切能够去改变一个人,去改变命运,我们要去相信时间的力量啊,它是真正能给我们带来突破的东西。
自己不断去突破自己的舒适区,不断去精进自己,还是享受到了成长的巨大快感。
和时间做朋友,相信复利效应,我的遗憾都会补齐,我知道,我能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