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岁的我,有时候会莫名的有种苍老感,恍惚有一种看尽人世芜杂的老成。但有时候又会觉得活着多么美妙啊!竟然还有这么有趣的人,还有那么有趣的事。
很多人评论说这部剧太文艺了,技巧方面不成熟。我不懂技巧方面的事,我只是跟着剧情走,看镜头,听故事。很多时候看电影,我都无法说出哪里不好,让我说出哪里好,我倒能说出几条。有时候总觉得很多片子瑕不掩瑜,我也养成了在独处时不道短的习惯,因为与人交流时,会免不了或者不由自主的说人和事的不好,人要富有同情心和涵有温情,每个人都不易,生而为人要学着温柔待人。不知道这样说会不会显得矫情。但是我也不排斥别人的一些纠正和吐槽,毕竟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两种声音的存在都有合理性,只不过我选择了前者。
我认为荷妮和小津格朗之间的情愫值得认同和赞赏。爱是一种人本身存在的能力,不分年龄和性别。最初我看到的这种爱情(不知道这里可不可以这样认为)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中,但是那时候我并不认同主人公们最后的结合是一种爱情,我认为灵魂之爱和肉欲之爱应该是一体的,所以当身体都不再坚守时,谈灵魂之爱显得太轻了。书中男主的肉欲被放得太大了,而且很随意。所以想当然的认为两个七十几岁的老人的爱情,怎么会被称为最伟大的爱情?
后来看了一部韩剧《我爱你》,同样也是比较高龄的人之间所产生的爱情。韩剧所输出的普世价值观,和对老人的普遍尊敬的画面,总是很容易让人感动,所以在这部剧中我慢慢的改变了自己先前的想法,我知道了谁说年老时就没有了爱情的悸动,爱一直存在,不管在任何年龄阶段。
所以当看到这部剧时,我不抵触任何的浪漫,反而觉得很美好,明明心灵相通,可以相互陪伴,那么为什么还要选择各自孤单呢!
我以前一直以为“优雅”这个词是用来形容那种用“美丽”无法形容的女性的,可是在这部剧中,刷新了我的认知。原来优雅的涵义更广泛,可以用来形容内心感情细腻,精神独立又举止得体的人。荷妮说她在谨小慎微的活着,可是她又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她自卑却又很勇敢,她物质上可能贫穷,但精神上却很富裕。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当荷妮第一次对小津格朗说出这句话是,她语气冷漠、面无表情,那时她可能认为她很不幸;但是当她后面再读到这句话时,她面带微笑,她肯定觉得她很幸福。情感的转变可能只是一瞬间的事,当爱存在时,内心的冰山会融化。
天才都是折翼的天使,今世流落到了人间。不满12岁的帕洛玛是一个天才,她计划在12岁生日时结束生命。只因为她觉得生命就像生活在鱼缸里的鱼,会很轻易的结束,也无一个绝妙的藏身之处。与众不同的聪慧与敏锐,使她看到了生活的虚伪与荒诞,她站在上帝视角来拍摄一切。她觉得荷妮孤僻,但是也忘记了自己也孤僻,只有经历相同的人才能体会到对方身上独有的特质。
“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那一刻你在做什么?”是电影开始之初的一个提问,在最后通过荷妮给出了答案,她在准备去爱一个人。
对于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我们习惯了道听途说,或者用狭隘的眼光去对待,因而我们可能会于无形无意中会伤害到他人,我们需要一颗强大的包容心,因为生而为人,我们最需要、最渴望的东西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