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闲来无事,把《人类简史》重新翻看了一遍,看完了人类层面宏大的叙事观,重点研究了后面几个章节关于个人幸福快乐地描述,反复观看,做了以下六点总结:
1.
从客观上来说,对快乐的影响,家庭和社群要比金钱和健康来得重要。
那些家庭关系紧密良好、社群互相扶持帮助的人,有事可以分享的人,明显比较快乐。
但是不代表金钱和健康不重要。
如果一个人真的穷到无法生活,而他的疾病也不断恶化或让他持续感受疼痛,他仍然很难快乐。
小结:有基本的物质保障,身体没有持续恶化的疾病,保持健康的体魄;有和睦的家庭和互帮互助的正反馈的社交圈子,是快乐的基本条件。
2.
快乐还来自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期望之间是否相符。
期望高于现实,我们就会不快乐,期望低于现实,就会快乐。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
镇静剂和止痛药降低了我们对痛苦的忍受力,所以我们愈发期望能够得到舒适和快感,也越来越不能忍受不便和不适。
所以一味地期望得到快感,一旦有点什么“风吹草动”,异于自己日常习惯的事件发生,自己就会感受到痛苦。
小结:凡事降低自己的期望值,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就会快乐很多。
3.
那些生化机制天生开朗的人,一般来说是快乐和满足的。
一个天生忧郁的朋友即便是中了千万彩票,她感受到的快乐仍然是少之又少。
一个天生乐观的朋友即使是在村里养猪,你都能看到他在哼着歌给猪猪喂食。
小结:天生的事我们决定不了,如果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天生忧郁的人,那就试着去操作一下其它五条。
4.
快乐要看的是某人生命的整体,生命整体有意义、有价值,就能得到快乐。
尼采说,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几乎什么都能够忍受。
生活有意义,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饴;
生活无意义,就算在顺境中也度日如年。
所以啊,你看那些想不开的,都是没有了活下去的理由,一叶障目不见了泰山。
小结:一时的失意并不代表整个人生都完了,一辈子很长,一下子找不着意义也没关系,在活着的过程里发现积极的意义,意义多了,就组成了一辈子的意义。
5.
自由主义认为,人的快乐来源于自己的主观感受,你觉得快乐便是快乐,你觉得不快乐便是不快乐。
快乐与否由你决定,自己决定自己是否快乐。
做到这点需要强大的内心,有点活在当下的意思。
小结:有部电视剧好像叫《我的青春我做主》,一样的,我的快乐我做主。
6.
佛教等一些宗教认为,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在于放下主观感受这件事。
他们认为,人的主观感受没有任何意义。
主观感受就像海浪一样,无论你感受到的是快感或不快,觉得生命是否有意义,这都是一瞬间的波动而已。
如果我们太看重这些内部波动,就会变得太过执迷,心灵也就会焦躁不安、感到不满。
每次碰上不快,就感到受苦。
而且就算已经感到快感,因为我们还希望快感能够增强或者害怕快感会减弱,所以心里还是不能感到满足。
追求这些主观感受十分耗费心神,而且终是徒劳,只是让我们受制于追求本身。
因此,苦的根源既不在于感到悲伤或疼痛,也不在于感觉一切没有意义。
苦的真正根源在于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
不管追求的是什么,都会让人陷入持续的紧张、困惑和不满之中。
人想要离苦得乐,就必须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观感受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且别再追求某种感受。
如此一来,虽然感受疼痛,但不再感到悲惨;虽然愉悦,但不再干扰心灵的宁静。
于是,心灵变得一片澄明、自在。
小结:这一项的境界挺高,有点哲学那块的味道,具体怎么做都在内容里了。实在做不到也不必强求,对于大多数人,前几项的快乐实操论也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