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最前面:这是这个系列的倒数第三篇了,刚刷了几眼,发现,果然越写越烂了,哈哈哈啊哈哈。严格意义上说没有写过一篇“标准”,“有森度”的产品体验报告,现在连版本号和测试机都懒得写了,直接变产品推荐...说起来刚做产品的时候,写过许多思维导图式的产品框架,表格级别的竞品报告,柱状浪状的数据分析。然,并,卵。人的学习模式不同,上学的时候我就是典型的老师给个理论我完全get不到任何东西,但做过一道例题就能棒棒的举一反N,凡事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做产品的人,最后就是一种感觉。有点像小时候看过的武侠小说的场景,武功打着打着招式都忘了,才成了真正的高手。确立目标,划分路径,持续进阶,到可以赶在最前面制定标准。对于我这样资质平庸,没有那么多灵感喷涌和主角光环的人,是一个点连接一个点,一个近的突破联动更远的一个突破,努力做一些不可为而为的改变。产品,修的是完善想法和表现想法的能力。
有么有觉得?
不!好!玩!
怎么连网上都变得这么冷清。微博,豆瓣快屎了,朋友圈只有“又是崭新的一天哇!”短视频还在嗷嗷待哺,甚至怀疑还有多少人在约X?在这个社交半睡不醒的当下,Same算是近几年唯一提得起名字的。它不是里程碑,它是开荒者。
-任性:孤独社交,和而不同
表达个性,寻找共性,这是Same在做的事。开始,它没有借鉴任何一个现有的所谓主流的社交模式,就是任性的做自己想要的事,像个一意孤行的艺术家。任性造就个性,个性带来了吸引力和凝聚力。
-成了碎片化,败也碎片化
一个个具体的超细分的有温度有修饰的主题,这是Same对我的原始吸引力。碎片化简化了矛盾,也分散了注意。太分散的直接后果就是互动性差。然后整个平台就陷入一种很尴尬的处境,只是记录生活我可以用Path,想聊起来又找不到对的人。
Same模式是不可复制,也注定是“小众”的,这里小众的意思是,它的模式决定了它做不成刚需。
我为什么几乎不用same了(喂,谁要管你用不用啊):
-正常产品寿命的疲态,2年后还只是细分主题的图文表达+打卡。只是好玩,很快会腻味的。迭代没跟上。
-内容导向极度95后。我的错,我老了。内容太单一。
-释放孤独,却没有解决孤独。也就是前面说的把“我”做透了,却只做了连接起“我们”的第一步,没有一步步深入下去。社区的意义是形成互动,只是单纯的靠一条状态直接上来就聊,套到生活场景里一想就太生硬了。
-人本身的问题,就算问题相似,也会因为场景与程度不同衍生出无数的复杂性,不幸的样子千千万万,哪来这么轻而易举的同和懂。
说起来写了这么多期,这么多各不相同的领域,但道理却都相似,说到底都是摸人心,摸当时当下人群的心。
陌生人社交:
我只是bibi,因为起码有半年没有更新过社交APP库。
几个有印象的:
最佳切入点:一半
最大胆:SUPER
最泛滥:周末去哪玩系列
最不懂:陌陌
作为一个非著名无趣人士,陌陌简直犹如前男友,删了又下,下了又删,卸了又下又卸。只是在我看到电视上那个文艺又温情的广告,最后大大署名“陌陌”,我真的一口水飙射到了电视上。这过程,真的有点像一个脱星的洗白...这个不是高低贵贱好坏的差别,你愿不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一点都不觉得这样的营销的方式有什么问题,关键是你HOLD的住这样的气质,最差就是不伦不类去适应不适合你的动向。
其他:
严肃社交做不起来到底是因为什么?
除了创意上的突破口外,是责任和利益的失衡。
一把假大空,管你懂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