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两天前,我写了篇《连岳的审美,距离和菜头,还差着一个冯大辉》,阅读量首次破千。
放在阅读量过千万才算爆款的微信大环境里,这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对平时阅读量也就一百左右的我而言,这当然是爆款,值得一提。
要知道,从一年多前开始,到现在,《2H青年》这个账号已经推送了200多篇文字,绝大多数都像一滴水珠跃入茫茫大海,无声无息,就像根本没存在过。
所以,这篇文字产生的影响,对我而言,是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
推送完后,我自觉还能稍微一读,就发到了知识型IP营(公众号:IwantIP)的群里,想请群友们点评一下。没想到,秋叶老师(公众号:qiuyedashu)看到后,给了我充分肯定,不光赞赏、转发,还说要送我一份礼物,把文章转发给和菜头和冯大辉看一看。
这还没完。秋叶老师还转发给剽悍一只猫老师(公众号:piaohan2015),热情的猫叔一上来就在微信里发给我一个大红包,像往常一样,鼓励一起加油。
群里的很多人纷纷给予鼓励,溢美之词让我既感温暖,又觉惶恐。萧秋水老师(公众号:qiushuixiao)也在她的朋友圈转发,老显老师(公众号:sendychiu)还发来长达几百字的读后感受和评论……
感谢之词,就不再一一详述,要不这篇文字绝对长得令人发指。
02
和菜头老师看到此文后,在《槽边往事》写了《谁才是真正的艺术家》,专门讨论了一下书法到底算不算艺术,有没有提出真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真问题,评论艺术家的标准是什么。
某种程度上,这是对我文字的回应。当然,更是对我在艺术审美上的再次启迪。
坦然说,之前我对艺术一窍不通,正是读了和菜头那么多文章后,才稍微有了一点体会和心得,就像味蕾被打开一样。尽管这扇门才开了条狭缝,我还站在门外,但好歹看到了和菜头发出的那束光,朝着那个方向缓慢前行。
但我的文字依然很浅薄,没有自己的明确判断,至多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和菜头的文章,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刻完备的解答,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判断。
这就是我对自己文字一直不满意的原因。我从来都是在借别人的眼睛看世界,很少能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这也是业余写作者和资深写作者之间巨大的差别,和转变的必然之路。
记得和菜头说过,写作者不该只为自己写,也不该只为读者写。写作是一种创造,创造物必须是有生命的东西。就像手掌中的一只鸟,握紧了会死,握松了就振翅远飞。
端正想法后,还要有匹配的手艺,最好从模仿开始,借鉴前人,寻找文本内在的节奏,寻找看待世界的角度。不要纠结在具体的细节和技巧上。
话好理解,实践起来却没那么容易。尤其是,我天性愚钝,又懒惰散漫。
03
细细想来,我写过的200多篇文字里,对现实真正产生影响的,或多或少,都在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当然,这也是不断模仿的结果。
最早,我对《大象公会》的文章很感兴趣。他们的文章,经常是以现象级事件开头,提出一个为什么,然后定义边界,分析问题,层层展开,用一个又一个为什么,引导读者欲罢不能地读完,直拍大腿叫好。
我花了一周时间,搜集材料,整理思路,模仿《大象公会》的风格和范式,写了篇《人们为什么喜欢讲故事|致敬大象公会》。我不敢确定标题里出现「大象公会」这四个字,算不算侵权,就在微博上联系了《大象公会》的创始人黄章晋老师。
黄老师的回复,竟然接近千字。详细地帮我分析,告诉我这篇文章本来还可以写得更好,但在边界定义和资料搜集上还不够。如果我能好好完善,他愿意做我的编辑。
听他的推荐,我买了本500多页厚的《故事》,还买了类似希腊神话起源的其他几本书,越看越发现完善这篇文章的难度所在,自己的知识缺陷有多明显,心里涌起类似绝望的感觉。
唉,到现在,这篇文章我还没完成。
看过《大象公会》的选题分享直播,里面有一个例子,到现在我都记得。
作者南戈写《<红罂粟>照耀中国》,用了一个多月,收藏了141个中英俄文网页,买了6本电子书和70多篇论文,调用了《纽约时报》和《真理报》的数据库,甚至突击学习了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的输入法。
而这些极度勤奋的智力活动,反映到文章里,也不过两三千字,绝大部分都不会出现。
04
后来,我对冯大辉老师的文章也很感兴趣。
冯老师的公众号叫《小道消息》。我还发现有个叫《老道消息》的,文章也挺有意思,就一起掺着看。
冯老师一身正气,经常在文章里对许多互联网大企业的不堪行为进行批评。在他的启发下,我写了《令人失望的腾讯QQ》,在微博上@了腾讯官方账号,无人回应。直到@了冯老师经他转发后,才得到腾讯回复,并迅速对我反映的问题查实整改。这让我感觉自己的文字多少有些用处。
看《老道消息》的文章,我学到了如何用「故事会」的手法来写大众原本可能不了解、不感兴趣的话题。《老道消息》最擅长讲互联网企业家的故事,为了把故事讲圆,即使明知引用的细节是错误的,也还是要用。他们把文章看作是服务情绪的工具,只需要把控「整体真实性」。相比之下,细节、逻辑、价值观这些并不重要。
这些理念我无法认同。但还是学到了他们起标题的手法。
《老道消息》写过一篇《离张小龙就差一个和菜头了》,本来文章里没有一处出现过和菜头,但是联想到和菜头写过张小龙,就硬是在结尾补上两句话,改成这个更吸引眼球的标题。
我写这篇谈艺术审美的文章,为了有话题性,就借鉴了这种捆绑名人才有流量的套路,把三位老师捆在一起,借他们的审美喜好谈自己对当代艺术的粗浅理解。
文章推送后,我心里始终不安,自觉这种做法不妥。目的也许是好的,但手段不良善。看到和菜头发文后,我赶紧留言,向他表示歉意。还好,和菜头很大度,如此回应我:讨论问题是好的,但是比较人物就不是太妥当了。它会让讨论的重点偏移,集中在人而不是事上。
再次向三位老师致歉。
这让我有了新的感悟。其实,不管是欣赏艺术,写文章,谈审美,本质上,背后依托的,都是自己的价值观。你的价值观是怎样的,你就会如何看待和理解世事,因此你也会成为怎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
05
前段时间,有篇《如何假装成一个好妈妈?》的文章在朋友圈疯狂刷屏,阅读量好几千万。文章来自《樱桃画报》,作者叫易老板。看到一堆老宣传画配几句片汤话这种套路也能成爆款,一开始我很不忿,当然也眼红。
看完易老板分享的一个细节后,我再也不敢眼红,而是脸红。
易老板谈到,他写《他可能是奥运史上最倒霉的人》时,几乎搜遍了网上关于射击运动员马修·埃蒙斯的资料。
从国际射联的官网,到埃蒙斯过往的比赛视频;从他个人的Twitter、Facebook,到他妻子库尔科娃祖国捷克的新闻网站,刨干净了他能想到的所有渠道。
在此过程中,他曾花很长时间去研究,埃蒙斯16岁时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参加的一项赛事,到底是哪个组织举办的。直到弄清楚CAT原来是西班牙文Confederaciòn Americana de Tiro(美洲射击联盟)的缩写。
而他这么做,仅仅是为了一句七个字的描述。
还是那句老话,只见人吃肉,不见人挨打。古人就是睿智,用这么不显山露水的表达,给浮躁的今人脸上狠狠一记360度全方位高清大耳光。
06
长期以来,我一直很喜欢和菜头的文章,在自己的文字里模仿他的节奏、用词、风格,通过模仿,试图去揣摩他看世界的角度和方法。但一直没有太多进步。毕竟,拔苗助长并不科学,方向一眼能看到头,但路要自己一步一步走。
秋叶老师建议我,没有必要一周三更,不要求量,写得多不如写得精,不如选个能出书的方向多写精品。
我明白,也感激他的鼓励和苦心。
但我也知道,如果没有前面这200多篇平庸的叠积,会有这么一篇稍微看得过去的文章吗?显然不会。那么,我能省去写流水账文章的时间,积蓄起来专门写精品,写出来也就一定是精品吗?我没这个信心。
归根结底,还是我能力不够。知识储备不足,写作主题分散,目标人群不明,这些都还是表象。最关键的是,我还在借别人的眼睛看世界,这是硬伤。
急不得,急也没用。而且,我在公众号写文的初衷,是想依凭写字这种方式,创造点什么,从中发现一点点趣味,一些有新鲜感的事物,和庸常生活不一样的东西,以此对抗生命的虚无和不堪。
我会反复提醒自己:心里没有妄念,更容易写得久一些,踏实一些。
07
对了,因为上篇文字关注我的朋友,如果你的预期,是希望看到接下来的每篇推送都能让你眼前一亮,那很可能我会让你失望,不如今晚就集中取关。
大锤砸墙好过小锤抠缝。要不然,从后台看到每天的订阅数都是负数,我这玻璃心真的会碎成包子馅儿,哭得像个6岁的孩子。
如果还有耐心看下去,欢迎你的到来。
希望我们以文字作伴,各自找寻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眼睛。
题图作者:ulleo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