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在去年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中,提到了几个字,未来发展方向,“消内普现”,其中消就是消费升级,说现在人们普遍比过去越来越有钱了,但是据去年的研究表明,去年一年的方便面和啤酒的销售量比前一年少了好多,具体数据忘记了。这说明什么,消费升级现象,人们手里有钱,但不会花钱在低端产品上,而是愿意花更多的钱在更好的食物,衣物,事物,或更好的体验上。
现代都市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也确实在向这个方向改变。
今天分享的书是《聪明的女人背小包》,作者曾是日本销量No.1 的奢侈品店店长,她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销售经验为例,总结出一套过精致生活的方法,写成了这本聪明女人的修炼手册。书中鼓励大家从背小包做起,认清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想做的事情和想过的人生。
主要从生活方式 消费理念,人生态度三方面来讲述。
生活方式
人们喜欢背大包,因为可以装很多东西,电脑,文件,各种必需品和非必需品,觉得方便应付各种场合。但是,包包越大,胆子越大,意味着负重前行,背负着沉重的担子。
像宝妈出门就必须带一个很大的包,要装孩子需要的各种物品。那如果不是宝妈,或不带孩子出行,就可以背一个小包包出门。
我之前老是背双肩包,因为空间很大,装了各种物品,有些东西来来回回的背着,其实到哪也用不到,同事就说我,你老背这么重的包不累么,包本身也有点重量,我想想,是挺重的,还很麻烦上下班过安检。于是我最近换了个小包,一下感觉轻松多了,一连都背一周多了,也不想再背回那个双肩包了。
因为包包空间变小了,考虑要放什么东西是需要经过仔细选择的,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以下思维导图中三个方法可以帮到你。
如果无法做到只带小包,可以考虑带两个包,一个大包一个小包,对宝妈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小包只装最基本的东西,和朋友约会时,也可以背上小包,轻装上阵。坚持给物品做分类,会让你意识到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不必要的,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背小包的消费理念。
有次网上看一个人想买一张床,从网上搜了搜,觉得一张床的价格有点小贵,就没舍得。而是买了个折叠床,觉得睡的不舒服,后来又买一个沙发床,再后来又买了一张床(忘记这次买的是什么床了)。这才吃惊的发现,买三张各种不同的床的价格加起来早超过原本那张床的价格了,如果一开始就买了最喜欢的床,也不会有后来的这些麻烦事,而且还能更早的住上舒服的床。于是,得出一个结论,在你能承受的范围内,买最贵最合适的就是性价比最高的。
而要放到小包里的东西,购买的时候要考虑以下三点:
第一是使用的次数。
第二是应用的场景。
第三是给人留下的印象。
听过一个计算方法,买一件东西,不是用你买的价格来计算,而是将你买东西的价格除使用的次数,即你每次使用它的价格大概是多少。比如,有人买一双鞋子花了50元,穿一次就坏了,不能再穿了。另一人花了500元买一双鞋子,穿了100次都没坏,还可以继续穿。显然,第二个更划算,而且每次穿鞋子,感觉也更舒服,体验更好,并且也会给别人留下很好的印象。
另外,优雅不是奢侈,也绝非廉价,而是适合。
如果有机会,可以适当的花一部分钱或精力,在比较高端的体验上,比如去吃一次更精致的大餐,或试穿定做的衣服。有助于我们了解同一种事物之间的区别,以后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做更好的选择。
背小包的人生态度。
金星采访陶虹时,问了一个问题,家里是你给孩子做饭吗?陶虹想了想说,在陪孩子和做饭之间,我选择陪孩子,阿姨做饭。
杨小米在公众号中也提到过,家里请了一个钟点工阿姨,每天来几个小时打扫卫生和做饭,这样她就可以节省更多时间来写文章。
学会生活外包,才会过更有意义的生活。
事情分两种,一种是“只有自己能做的”;还有一种是“别人也可以做的”。分清这点,能让你在家庭和工作中避免过度操劳,让你专注于人生中重要的、非你不可的事情中,即 你人生中小包里的事情。
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说,“女人总是过早地担心那些还没发生的事,因为犹豫不决,失去宝贵的机会”,这在心理学上叫“回避成功”。因为有很多担心,所以会准备这个、准备那个,导致“人生的包包”越来越大,消耗了不少精力
所以换一个小包吧,你的人生也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改变。
就像之前提到的极简生活一样,去掉那些多余的,不重要的东西,只留下最必须,最重要的。
ps:今天下班挺早的,结果被前同事拉着去后海逛了一圈,又去吃了羊蝎子,导致回来都10点多了,也导致写到了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