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在电脑上敲上了“读后感”这几个字,从教15年,自己何尝不知道读书的益处,又何尝不知道撰写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的好处,但是从未动笔,现在说自己在原地踏步似乎都有点夸张了,这十几年的时间已经将自己原先习得的一些东西慢慢的还给老师了。虽然说本次参加学校的读书会,算不上挣扎太久的决定,但是自己也是下了决心的,为了更好的为孩子们服务,希望自己能在团队的带领下,坚持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陶行知这个名字,从教以来不知道听说过多少次,也数不清引用过他多少次名言,但是今天还是第一次详细的、认真的读他的文集。
拿到文集之后就迫不及待打开阅读,打开之后才发现是半白话文,读起来并不像今天的文章一样顺畅,所以顺手就给搁下了。
今天中午午休时间,自己安静的坐在办公室里,突然看到了厚厚的文集,又试着开始读起来,当读到先生所讲的《师范生应有之观念》的第一条时就深深的被吸引住了。
先生提出:“教育能改良个人之天性。人之性情有善有恶,教育能使恶者变善,善者益善”“教育乃取恶性中之善分子,去善性中之恶分子。如开矿然,泥内含金,金内亦杂有泥。开矿者取泥内之金,去金内之泥,然后成为贵品。”可是想我们日常,有几个教师是在真正的“去金内之泥”?反观我们的教学,大多数教师停留在教书的层面、教知识的层面、如何取得高分的层面,对于学生一些不影响课堂质量、不影响课堂效果的东西关注的过于少了些,恰恰这些我们不太关注的东西确是学生们最需要的东西。“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放在今天貌似远远不够。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老师的身上还背负着更多的东西。
先生在教育为师范生终身之事业中说到:“即男师范生应以教育为妻,女师范生应以教育为夫,有此定力,则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要名,不要利只要教育好;不怕难,不怕死,只怕教育不好。”“读书要当做教书读,求学要当做教学求。蚕食桑叶,消化而吐出锦绣之丝;师范生求学,亦当融会贯通而吐出有益于人之事业也。”虽然做不到先生讲的这般伟大,但自己依然记得师范教学楼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那八个大字;依然记得中师时第一次给幼儿园的孩子讲课时激动与兴奋;依然记得自己真正踏上小学讲台时的雄心壮志;依然记得第一次因学生考试不理想而焦虑失眠的夜晚;依然记得因学生未赶上回家的校车第一次骑电动车四处寻找的焦急狼狈的模样,依然记得下午放学后给孩子补课到天黑的经历;依然记得为了开好一节主题班会而搜集材料到深夜的情景;依然记得已毕业学生的家长见到自己之后满含热泪的拉着自己的手说:“孙老师,谢谢你,我的孩子多亏了你”;依然记得年过半百的大爷质朴的说:“孙老师,孩子的进步离不开你的照管,我心里感激,不知道说什么,家里的苹果下来了,我给你留一箱......”;依然记得......所有的这些美好的瞬间,随着教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生活琐事的增加而变的简单了好多。直到今天读到先生的师范生应有之观念,那些美好的、幸福的瞬间又涌上心头,内心里又泛起了身为教师要为学生、为家长、为社会做些什么的强烈的念头。
教师是一种职业,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职业,是需要用一生和良知认真对待的职业。感谢先生的这篇演讲稿,让我再一次重拾初心,燃起了工作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