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周郑交质——礼崩乐坏从交换儿子开始

《春秋》故事多,一次说一个。

今天来说《春秋》中著名大事件:周郑交质。

周郑交质

从相关历史文件中,小舞了解到郑武公和郑庄公作为周平王的执政大臣,把持朝政,引发了天子周平王的不满。

周平王担心这父子俩专权,把持朝政,于是平王分权给虢公,按理来说,这是天子的制衡之术。

可是庄公就是整个一个不理解的大动作,他表示自己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平王为了安抚庄工,就说:“没有的事。”

郑庄公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安抚的小臣子,为了证明双方的诚意,平王竟然屈尊和郑庄公交换人质。

郑庄公和祭大夫


于是两个在家的宝宝王子狐和公子忽遭殃了。王子狐被送到了郑国,公子忽被送到了周国。真是“人在家中坐,家从天上来”,

这就是“周郑交质”的祸端开始。

一日,平王驾崩,周国人忌惮郑庄公,想把辅政大全交给虢公,这可把庄公气坏了。

庄公跟前一“能干”的谋士——祭大夫给庄公献策。不如去把天子的麦子收了,看看天子的反应。


于是在这一年的春天,郑国士兵偷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天又收割了成周的水稻。

这可把周天子气坏了,你小小郑国竟敢收我天子的麦子。

于是,两国的关系逐步恶化,不可逆转。

其实,周平王是很有先见之明的,你要制衡,没错。可是这个安抚的大动作确实是自降身份。于是就有了后面“君不君,臣不臣。”的局面。

郑庄公狼子野心,最终还是走向了看实力说话的地步。

这也是礼崩乐坏,春秋纷乱的由来。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从大的历史背景来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中国的古代一直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周朝以逐步走向衰微,这还要从周幽王废嫡立爱说起,申侯联合犬戎灭了西周,立了外孙周平王,之后一系列周王室的危机都要靠诸侯来平,自然慢慢失去了威信,以至于群雄并起。合太久了,分一下。

从《周礼》来看,两国交质,打破了原有的规则体系,所以才引发了一系列破坏规则的举动。诸侯们看你自家人都打得热火朝天,不顾礼仪,全部效仿起来,礼崩乐坏,规则打破。

从“信”的角度来看,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平王东迁借了郑国的力,安稳后又忌惮,真是伴君如伴虎,君臣无信,何来长久?

《春秋》纷乱,人事迭起,岁月不静好。

                                                      风乎舞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