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听涂说里提到,我们如今的吃穿住行用,跟西方人已经没有差别。
过度强调民族性,没有太大意义。
听起来,残酷又有些欣喜。
全世界,不再分你是中国的还是英国的还是日本的,全世界的人都在睁大眼睛分辨什么是好的,更好的,烂的或者更烂的。
所以,好的东西终究会像是大浪淘沙一样留下来,比如科技,西医,汽车,高品质的衣物。好,有可能是普及的,也有可能是小众地存在着。
我在想,如果自己和百分之90的西方人没什么不同,那么,什么时候,我应该拿着护照,去穿行在那样一个和我们吃得差不多,穿得也差不多的地方,就像去外省旅游一样,体会那一点点的差别?
真可惜我的脚还没走到那么远。
就像大学时候认识的一个广东人,一个船员的儿子。他身高1米8,在惠州念书,长到大三,除了去过广州工作的姐姐那里,没有出过省。
所以,这是很大的反差:一个人高马大手足健全的人,怎么会对外面的世界和文化不好奇?那一刻,我看到的是怯懦和短视。
后来到了上海,发现上海人出国旅游就像我们去一趟杭州苏州看西湖一样,每年暑假或者寒假,都会有那么6天7天,朋友圈刷爆了各国的直播风景照。
也许上海人的出境游,还存在一点点的炫耀或者肤浅,但至少,他们走出去了。
最理想的,其实是在一个地方居住一个月,或者三个月,或者半年,或者1年,和当地人一样的吃饭,穿衣,走路生活。而不是以游客的身份,拍照留念。
一直,都觉得河南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考试压力大,瓶口特别小,能冲出河南的学子我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因为没有经历那样残酷的竞争和生存环境,总是面部了有一些优越感。大概半年前,我猛然总结出那些河南人为什么要背井离乡来到上海,并且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河南人面前的优越感。
这个重大发现就是:上海之于河南,就像西方之于上海。
河南人就算尝尽了在上海打拼的辛苦,就算是日夜想念郑州小吃,家乡的腔调,你若问他,回去不?他定然说不回。因为那片土地,就是比较贫瘠。
这多像一群在海外学习打算定居的人啊。就算在国外有各种轻重不同的歧视,就算语言不通社交不变,就算再挂念中国的年味中国的好,但那个海外,那个西方,就是要比国内好啊。
我有多同情河南人,我想,西方人民就有多同情我吧。
如是说来,同在国内,又有什么优越感可言呢?
月底回家办护照和港澳通行证。
不是为了购物海淘,而是为了,真的把眼睛睁大一些,看看地球村的模样,不要做井底之蛙。
又查了下账户。要淡然进取。
又退了一个学生。这个学生的家长,在我心里,已经是虚情假意的代表,只是生活在灰色的世界里,她已经要归为黑色一类的,不善,有点恶,因为欺骗和浪费了一颗真诚的心。而我深深担心的是一个天才孩子就要在应试和家长的功利之下岌岌可危,他需要看心理医生,真的。对于一个“谎话连篇”的家长,我没有精力去辨别她的真伪,只知道,要开始保护自己,真的感情留给孩子,成人的复杂我用“明知不问”这种极高的涵养去接纳。祝孩子好。
今天午饭间,聊到了置业。出国留学还是置业?我在给自己投资方面,不遗余力,但在中国的生活,让我意识到,就算再怎么孤独,有一天,要给自己坚实有力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