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属于八下第一单元,这是一个多文体单元,包含一篇小说、一首诗歌、两篇散文。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小说。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3.品味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重点:加强朗读,训练语感,品味语言;学习记叙类文体根据需要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表现的民俗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对民俗文化的热爱。
基于此,对《社戏》教学设计如下:
(一)《社戏》(三课时)
教学重点:1.感知江南水乡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2.理解作者对美好童年及乡村生活的赞美与怀恋。3.学习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4.感受鲁迅言简意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主要流程:
第一课时:1.资料助读,了解“社戏”这一民俗。初读课文,积累字词,熟悉内容。(1)积累字词(2)抓住“看社戏”的叙事线索,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故事情节。(3)学习文章的第一部分,略读。指导学生找到文眼“乐土”,理解“乐”之所在,知道这部分内容在文中铺垫蓄势之效。
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部分:精读与跳读相结合。2.研读课文,略读、跳读、精读相结合,进一步熟悉内容,品味语言。
戏前波折、月夜行船精读。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我”的心情一波三折的变化,,继续为看社戏蓄势。月夜行船,则指导学生边读边品味动词简洁凝练达意传情的表现力。而对江南月夜之景的描写,则要指导学生通过语速、语调的变化,读出文之美、景之美、情之美。同时学习作者多感官运用写景的写作技巧。
船头看戏略读与跳读相结合,知道戏其实并不好看。
归航偷豆情节依然是要精读的,人物对话片段分角色读,在朗读中感受双喜、阿发的形象,体会孩子间纯洁无私的情感。
戏后六一公公送豆情节可以略读,重在感受淳朴的民风。
第三课时:1.理解尾句含义。2.讨论评价文中的“偷豆”行为。
3.(1) 拓展阅读“积累拓展五”的课外阅读文段,《故乡》的片段阅读,以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4.布置作业:1.模仿“月夜行船”片段,运用多感官写作手法,写一段景物。2.介绍我们家乡春节过后“老会”的习俗,形成文字,课前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
《回延安》教学设计:两课时
学习重点:1.了解陕北“信天游”的特点及语言风格。2.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一课时:1.知识助读知内容。(1))以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导课,引出“信天游”的介绍。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2)范读,关注字音、节奏。自由朗读,拟小标题,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精读品情感。2.五部分采用齐读、挑读、合作读等多种方法进行朗读,逐部分分析作者如何表情达意的。(关注关键词的运用、修辞、比兴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3.回读思方法。归纳总结感悟诗歌情感常用的方法,由《回延安》到《春望》、《归园田居》《浣溪沙》等诗词的例读,掌握一点儿理解诗歌情感的方法。
4.布置作业:写一首小诗,适当运用修辞,表达自己接到返校复学通知的心情。
《安塞腰鼓》自读教学设计
学习重点:1.安塞腰鼓的特点和民俗意义。2.陕北高原后生的性格气质特点。3.语言特点。
主要流程:布置自学任务1.听朗读音频,自读练习,要求:声音洪亮,语速适中,感情饱满。2.问题导读:(1)有一句话贯穿文章主题部分,划出来,看它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所读的语调、感情处理该怎样变化?(2)这句话在文章中有着哪些作用呢?(3)安塞腰鼓好在哪里?分条归纳。
朗读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