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沈从文的散文《黔小镇》。整体感受,沈从文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在内容上都是对乡下人的书写,这也许跟他的生活有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也反映了“文学来源于生活”这一艺术创作原理。基于他的个性和文风,自然是在叙事中对平凡的底层人们的悲悯。
散文在叙事中,有一种真正的“乡下人”平凡与质朴的气息扑鼻而来。写到在贵州深山里的管路上的来往人群,主要写到了一对叔侄辈的商人落脚于一个孤单的客栈,和客栈主任——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这位老人的儿子前不久刚离世。贫穷的家境,在故事的叙述中,到处散发出来平凡的农家人的贫困的时代气息。即便是在当日老人的生日,也没有什么吃的食物,除了干红豆和红薯,这些当地农人的最好的招待客人的仅有的食物。所以当这对叔侄辈过路商人问老人有什么吃的东西的时候,老人家一边好笑,一边回答道:“除了干红豆,什么也没有了。”而年轻的商人质问道:“你们开铺子的,用红豆待客吗?”老人家无奈地道:“平常有谁肯到我们这里住?我这红豆本来是留给自己吃的,你们是我这店里今年第一个客。对不起你们,马马虎虎吃一顿吧。我们这里卖肉,远得很,隔着寨子,还有二十四里路。本来预备托人买点肉,落了雨,村里里就无人上市。”在商人的逼问下,说还有红薯。在文中,有着典型的沈从文的散淡的文风,但是无时无处不流露出平凡的乡下人的热情与淳朴的待客之礼。读着让人亲切自然,如身临其境。
其中写到一个细节:“这时老板在屋里,本来想走出,望到那两个客人用手指点对面的菜畦,以为正指到那个土堆,就不出去了。那土堆下面,就埋的有他的儿子,是在这人死过一天后,老年人背了那个尸身,埋在自己所挖掘成就的阱里,再为他加上了土做成的小坟的。”在夜晚慢慢来临后,写到了老人先带两为客人去看睡处,之后本来想自己先睡,但是,不一会儿,老人家又出来,傍到两个商人一同在灶边坐下聊起天来。其中写到了这位老人家的一个失去儿子极其郁闷在长期失语后的细节:“他们问他还有多少亲戚,在什么地方,他就像哄骗自己一般,把一些已经毫无消息的亲戚,一一数着,且告诉他们,这些人在什么地方,做些什么。他们问他那个在别处做生意的儿子,什么时候来看他一次,他打量了一下,就说冬天过年来过一次,还送了他很多东西。说了许多他自己都不明白的话,自己为什么有那么多话可说,使他自己也觉得今天有点儿奇怪。平常他就从没有想到那些亲戚熟人,也从不想到同那谁去谈这些事,但今天很显然的,是不必谈到的也谈到,而且谎话也说得很多了。”最后两位商人去睡觉了。
第二天早起来时,在屋子还是黑黑的,发现这位老人“怎么老板还坐在那凳子上,什么话也不说。指导打开门再看看,才知道原来这人已经死了。”于是两位商人“把这个事告诉给了别人。”然后又上路了。
散文就写了这么一个故事,但是随性散淡的文风,在乡下人的那种质朴而热情的风俗里,在沈从文的看似平淡的文风中,却暗含了一如既往的淡淡的忧伤和对乡下人的深沉的悲悯与深切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