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家公子
1. 你见惯不怪的“间接性踌躇满志”
网络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间接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换成大家都懂的语言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过两者还有点不同。说到底,这其实是在调侃80后、90后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工作状态。
有人认为,努力工作后适当的休息无可厚非,没有什么可以强加指责的。但是,当这种努力工作变成了“间接性踌躇满志”,当适当休息变成了“持续性混吃等死”的时候,这就有问题了。
我的一个同事,和我一样从事建筑设计行业,每日每月都挣扎在奋斗与颓废的边缘。
做项目的时候,他马力全开。前期调研、头脑风暴、方案深化,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且样样都使了出来。和甲方交流沟通,修改方案细节,做深入推敲并且出图,他可以做得无比细腻。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会在“踌躇满志”后变得“丧”起来。
像打了鸡血一样忙忙碌碌几个工作日后,他会时不时地发呆,偶尔走神。这还不算,有时候第二天顶着厚厚的眼袋就来了,不用说我也知道他昨晚又刷了一宿的剧。
聊天的时候他对我说,“其实很多事情我都可以做的很好,但就是没有办法一直保持这种状态。”
和我这位同事情况一样的人有很多,他们都足够优秀,但确实需要休息放松,又苦于没有时间,于是会变得暴躁和焦虑,然后就进行放纵性的娱乐和休息。
等暴躁期过后,没有收获一身轻松反而只剩满脸疲惫,疲惫的不只是身体,还有“灵魂”。
2. 为什么现在会有那么多人“间接性踌躇满志”呢?
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工作成本太高了,我们的工作节奏难以匹配上。
什么叫“工作节奏”呢?这样说吧,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他可以做的工作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这不会因为时代在发展进步就会有所改变,这就是工作节奏。
我们需要生活,需要提高生活品质,所以必须要工作,但由于现在工作成本在不断加大,而我们的工作节奏一直处于恒定状态,所以会出现应接不暇、疲惫不已的情况。
过去工作是为了赚钱,不管是农民工还是高级打工仔,出卖的是自己的劳动力,换来的是合理的报酬。
现在不行了,工作更多是为了谋生,让自己能在这个城市生存下来,然后结婚买房生孩子,努力成为合乎世俗标准的“完整的人”。而我们出卖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劳动力,还包含着自己的劳动再生产能力。
也就是说,劳动再生产能力也成为了我们的工作成本之一。
那什么叫劳动再生产能力呢?
简单说,一个人不管是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他每天都是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但劳动力是需要再生产的。那如何再生产呢?比如说我们需要充足的睡眠,需要补充水和食物,需要维持与家人的健康关系,需要有自己的业余爱好。这些都是恢复我们劳动力的方式。
而现在,我们这方面的能力也快被剥夺了。
总结来说,工作成本的提高让我们无所适从,既不能一直“踌躇满志”下去(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受不了),又无法躲开这种工作现状。于是,“间接性踌躇满志”成了工作的常态。
3. 你要认清一个现实:自己不停下来,永远是在忙碌
年轻人小玉,刚刚从国内某知名大学毕业,带着几分天真和理想主义进入职场。但几个月下来,我们一块吃饭的时候,我发现她面容憔悴,便询问原因。她的回答让我感慨,累得不仅仅是工作,还有生活。
作为一个初入职场的小白,小玉没有多好的薪资待遇,手里的钱只够她在城市的最外环找一个简单的住处。每天,上下班的这段路程就会花费掉她很多的时间。
除了工作上的紧张繁忙,最大的感受就是睡眠不足。一般情况下她会选择在一早一晚的地铁上咪一会,当做休息。
我问她为什么不换个工作。她说现在工作这么难找,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就先坚持坚持,说不定过两年就熬出来了。更重要的是,她希望自己能在这座城市立足。
见她这么坚持,我也没有再说什么。
说实话,我很欣赏小玉的生活热情和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她和大多数人一样,走进了“预支未来成就”的心理误区,再直白一些,就是怀着侥幸心理。
你去问很多人,既然不满意,你们为什么还在坚持。很多人都会说,再坚持坚持,或许过两年就熬出来了。
他们首先在心理给了未来的自己一个定位——假如我再熬几年,我就有很大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待到什么样的位置。他们认为如果自己足够努力,足够认真是可以获得心中所想的。这其实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预支未来成就”的心理。
但实际上我们是很难对未来的事情进行预期管理的。
这其中的道理和我们的消费观有相似之处。有一些人对自己未来的经济状况盲目乐观,喜欢“超前消费”,动不动就透支自己的未来资产,稍有意外,就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困扰。
在我看来,盲目地鼓励人坚持是一件很不负责任的事情,盲目地自我坚持也是一件很不理智的事情。不是所有人的坚持都会换来他(她)想要的结果,很多时候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会面对失望。
我们自己眼里的忙碌,在别人眼中可能就是在一条偏僻的路上越走越远。我们深陷于这种忙碌带来的充实感,却不知道这种不真实的充实感可能带不来想要的结果。
所以需要停下来想一想,看一看。
你要认清一个现实:自己不停下来,永远是在忙碌。
4. 摆脱魔咒,避免盲目忙碌,多了解复利思维
什么是复利思维?
简单说就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会反过来加强A,如此不断循环。
比如滚雪球。雪球上粘的雪越来越多,雪球就越来越大,而雪球越来越大,又会粘上更多的雪。如此不断循环,雪球会大到难以想象。
假设一张0.04m的普通纸张足够大,将其对折,再对折,如此重复对折64次,大概会有多高?如果你算一下的话,一张薄薄的纸,对折64次,其高度166020696万公里。这个长度是什么概念?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才38.4万公里。
这就是复利思维的力量。
经济学家用一个公式表达复利效应:(1+r)n;R代表你正在做的事,N代表时间。只要r为正,即你在做正确的事,时间就会为你带来奇迹。
你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半小时,短时间内是看不到什么效果的,但四十年后,你身边的朋友有的已经不在了,有的身体虚弱需要照料,而你还可以一口气跑到五楼不用喘,每天三顿吃着香喷喷的米饭,这就是差距。
你每天坚持看半小时的书,或许一时半会不能带给你什么回报,但日积月累下来它带给你的东西难以想象。
现代都市里的很多人都喜欢追求效益,他们更希望能在短时间内赚到一笔快钱,甚至于巴不得自己每天的学习和进步都能够显现出来才好。
所以除了工作成本在提高外,人们的利益心理也是“间接性踌躇满志”的原因之一。看不到成效,得不到结果,便会产生心理落差,随后便开始放纵自我。
两相比较,“间接性踌躇满志”的本质是集中力量、集中时间进行单点爆破,然后需要一定的冷却时间。而复利思维更加强调时间上的延续性,讲究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前者更容易看到短期成效,你足够付出可能会立即得到回报;后者则需要时间,但却更有利于一个人的发展。
摆脱“间接性踌躇满志”的方法,便是践行复利思维。不过你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复利的核心不在于回报率,而在于时间。
5. 写在最后
在笔者看来,“间接性踌躇满志”绝不是一个人应该有的正常工作状态,它是社会快速发展遗留下的亚健康问题,需要有人发现然后去纠正。
慢一点,静一点,淡一点。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过的有滋有味。
《道德经》里面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慢慢来,不要着急,静静地努力。我们想要的,总有一天会不期而遇。
作者|许家公子
自由撰稿人,性痴,爱文字。以设计师、自由撰稿人、媒体工作爱好者自居。在这里,陪伴大家度过那些不为人知的成长和岁月。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欢迎广大朋友点赞、转发、收藏,到留言区评论提建议,喜欢我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无厘头跨界】.情感、工作和生活,都在可以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讨论分享!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可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