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紧去睡觉,明天早上还要去试听一堂英语课。”话音刚落,我就转身重回洗漱间,继续刷牙、洗脸。等我洗漱完毕,刚走到卧室门口,就听到“咕咚”一声。女儿看我进来了,手里抓着绘本,光着脚,忙不迭地往床上爬。
“你又把书弄地上了”。我的眼神里带着兴师问罪的怒气,声音自然比平常高出好几个分贝。她天性好动,即便是睡前,也总喜欢搞点小动作——假装自己是佩琪,床成了泥坑,她在床上欢快地跳来跳去。她也常常把我放在床头柜上的东西偷偷藏起来,害得我一阵好找。
我担心她明早起不来,因此错过八点钟的公交车,赶不上那堂英语课。为了营造一个安静的睡眠环境,我熄了灯。房间顿时变得幽暗起来。楼下的路灯透过不太遮光的窗帘,朦朦胧胧地投下一点斑驳的光影。
我打算给女儿讲“寒号鸟”的故事,引导她渐渐进入梦乡。可是还未等我开口,就听见她在那里嘟囔“妈妈,你以后能不能好好跟我说话?不要吼。”
我的思维在停顿数秒后,输出了这样的话:“妈妈答应你,以后好好跟你说话。但你也要答应妈妈,以后要认真听我说,好不好?”
“好!那我们拉钩——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变了就是猪八戒。”温暖的被窝里,传来稚嫩的童音。母女俩就这样达成了一份口头协议,也可以说是平等条约。
“妈妈,我告诉你,晚上不能看鬼故事。因为看了鬼故事,你就会觉得你身边也有鬼,其实那个鬼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它在你心里”。
“诶,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还不错哦”!我在黑夜里侧目看着她,虽然看不清她脸上的表情,但我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她的成长——年龄上的,心智上的。
我一边给她讲着:“多罗罗多罗罗寒风冻死我了……”的故事,一边轻轻地拍着她的背。不一会儿,我的耳边就传来了细微的鼾声。
我却失眠了。她能够说出刚才那翻话,让我吃惊不小。看来,我不能再把她当成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了,而是应该平等地对待她,尊重她。
我在想:我到底能不能好好说话呢?平时在工作中对待同事;在生活中对待朋友;在家里面对父母,我都能做到和颜悦色。不轻易发脾气。为什么单单面对女儿,我的情绪会变得那么糟糕?难道是我不爱她吗?
当然不是!爱自己的孩子几乎是一种本能。仔细一想,好像我对她所有的不满,都是因为她不听我的话。她不喜欢看书,喜欢出去找小朋友玩儿。按理说这是儿童的天性,但我想从小培养她阅读的兴趣。她比较好动,我担心她上小学后,在课堂上静不下来,思想溜号,听不进去老师所讲的内容。于是当我发现她喜欢画画时,周末就在家教她,旨在培养她的专注力。
我自认为我是一位合格的妈妈,虽然有时候性格急躁了一点,说话的分贝大了一点,对她要求严格了一点,但是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再好的出发点也不能为我的坏脾气买单吧?所以有时候,女儿也像是我的一面镜子,照出我性格里最不设防的那一小部分——那里面住着一个控制欲极强的自己。
我总想让女儿按照我的要求来做,虽然我的要求也不一定科学。实际上她有她自己的性格特点,跟我有相似的地方,更多的是不同。她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虽然只有五岁。却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
她就像是一棵小树,而我错把她当成了盆景。试图把她自然生长的形态,按照世俗的标准,扭成精美的螺旋体。仅仅是为了满足一种自私的理想,却忘记了欣赏,欣赏那种天性里散发出来的天真活泼之态。
所以,从今天开始,好好跟她说话,耐心跟她沟通。我觉得,对于还未发生的事情,我没必要那么担心,因为现实往往不会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就像那个鬼,只是人的心理因素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