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学的时候,大概三四年级的样子,放学后我跟几个好朋友在学校操场上的双杠上面,或坐着,或依着,或倒挂着,散散落落地各自做着不同的动作,各自想着不同的心事。
后来有个朋友说她很害怕死,不敢想象死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有时候自己真的想死。
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不止我一个人会有想死的念头。死亡,意味着什么,当时根本无法知晓,只是想着,应该会很疼吧。
那是我印象当中对死亡最初的探讨,一句话说出口,便戛然而止。
前几年学习心理学时,老师非常坦然的跟我们将老年心理特征,讲死亡。看到他那么自然而然的谈论死亡,以及死后的种种。我当时特别震惊,原来还可以这样谈论死亡,那么大方的聊这个话题。
要知道,我活了也有几十年,经历了身边亲人一个个去世的事实,但我仍然不敢公开谈论或者议论死亡。
纵然我亲自送亲人去火葬场,看着他们只剩一把骨灰,就算是触摸着那样的骨灰时,我都不敢相信死亡。
不只是我,很多人应该都是同样的不能正视死亡这件事吧。记得去年的《奇葩说》有一期就是辩论有没有死亡自由的话题。
当时特别受触动,原来除了死亡这个事实之外,很多时候还面临着能不能随心所欲的去死这一选择。
怎么死,要不要有尊严的死掉?还是拼死一搏?原来这些也会成为这么有辩论性的话题。
在想通了,人都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也不会重于泰山,这一客观事实之后,我开始正视死亡,它不过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的形式不止是人的肉体,一草一木,皆有生命。大江大河,皆有生命。这样看,死亡似乎也就没有那么无法想象和难以接受了。
自以为自己能够理解死亡了。看完《爱情刽子手》这本书,还是颇为震惊。
美国权威心理治疗大师欧文,通过记录他经历的十个动人心弦的案例,向人们展示了人性的一些隐秘。而通过这些故事,我感受到的则是老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白发春心的老人,一位步履蹒跚、皱纹满面、风烛残年的老太太,表面上被一段感情折磨得痛苦不堪,实际上呢,则是在掩饰她年华已逝的事实,不敢面对自己年岁渐长之后随之消散的魅力,沉浸在过往的美好中不能自拔。
一位接受团体治疗的患者卡洛斯,死到临头还大方地告诉欧文说他的人生目标就是当个采花大盗。在一个又一个表象背后,不过是他逃避死亡的手段。
一个把旧情书当做护身符的老人,把情书当做否认死亡的法宝,以为有了这封情书光阴就不会催人老,热情就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
原来,不同的人会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掩饰、回避、假装无视年岁渐长之后死亡将至时的恐惧。
就算是经历过风风雨雨几十年的老人,就算是经历过人间冷暖的人,也依旧渴望温暖和关爱,渴望生命里没有死亡。
也正是因为对死亡的逃避,才会由此产生各种不同的悲剧。或是让身体受到伤害,或是迷失自己。
真是应了那句“如果不是怕死,早就不活了。”就是害怕死的时候狼狈不堪,才要在活着的时候尽全力保持自我,拼了命的想要死得心安理得一些。
引用欧文在序言里的最后一句话: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存在,与死亡密不可分,有生就有死,有爱就有失,有自由就有恐惧,有成长就有分离。就此而言,我们一体同命。
不管怎样,活着,那就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