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万维钢说,他希望自己的专栏交付给读者的,是“思想” —— 或者说的更轻一点,是“想法”。所有人的大脑共同生活在一个“智识世界”,这个“智识世界”就是由想法组成的。所谓创新,很大程度上就是想法的连接。所谓“认知升级”,就是你有没有更先进的想法。你得先有想法,才能做事。而好想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谁一个人琢磨出来的。万维钢说,他的任务就是通过大量阅读,把有趣有用的好思想交付给他的读者。
那么好思想都在哪里呢?在书里,在杂志文章里,在论文里。万维钢总结了他选文的三大标准:第一,要新;第二,要过硬;第三,要让读者能“得到”。
先说第一,要新。为什么要新呢?所谓“新思想”,万维钢说,并不一定是距离我们生活很远的“前沿”思想,其实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观念,都在不断地被刷新。
比如说,什么是“贫困”?如果你认为贫困就是物质缺乏买不起东西,你的思想就需要更新。几年前有一本心理学家写的书叫《稀缺》,说贫困其实是一种思维模式。而就在几天前,《精英日课》讲解了《鹦鹉螺》杂志的一篇新的研究综述,说现在科学家对贫困的理解又更新了 —— 贫困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模式,还是一种可遗传的生理疾病!
再比如说,一般认为欧洲有很多高福利国家,而美国并不是一个高福利社会。可是万维钢最近解读的经济学家泰勒·科文的新书《自满阶级》,其中就讲到,如果你把减税项目考虑在内,美国的人均福利支出在全世界排第二,这个高福利已经让政府不堪重负了。
那“新思想”要新到什么程度呢?万维钢说最好是刚刚出版的书、刚刚发表的文章和论文。图书方面,专栏《精英日课》目前为止的最快纪录可能是德里克·汤普森的《流行制造者》,美国2月7号出版,精英日课2月14号就开始了解读。至于文章,万维钢经常在专栏里讲一两天前刚刚发表的东西。另外,像《未来简史》、《注意力商人》、《平均的终结》、《出奇制胜》这些书,都是万维钢在专栏中连载解读之后,国内出版社才决定引进的。
再说说第二个标准“过硬”。所谓过硬,就是这个思想背后最好要有学术研究支持,这也意味着在“名人”和“学者”之间,万维钢更倾向于选择学者写的东西。马云经常发表各种看法,他说的都很有价值,但是学者可以把很多很多马云放在一起研究比较,给我们一个更科学的说法。当然,要想让内容好看,就必须讲故事,万维钢说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怎么把学术研究讲成一个好故事上面。
最后再说第三个标准“得到”。万维钢说,他理解“得到”的意思是读者看了以后最好能有用,或者“三观”能发生一点改变。普通的新闻、包括一些科学报道,只是提供了一条新知识而已,并不能“得到”。比如有新研究发现,有些章鱼的智力水平很高,甚至还有自己的个性 ——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知识,但并没有让人“得到”,他就不会选到《精英日课》中解读。
最后,万维钢还提供了三个找书的好方法。
最简单的方法是看推荐。万维钢说亚马逊的推荐算法很不错,它能从你以往的购买记录中发现你的兴趣,向你推荐新书。比看推荐稍微专业一点的办法是跟踪主流媒体的书评,几乎所有重要媒体都有书评栏目,比如《纽约书评》。但是,最高级的办法是跟踪作者。万维钢说,你应该对现在活着的、特别有想法、特别能写的人都有谁,心里有个数。什么纳西姆·塔勒布、戴维·布鲁克斯、蒂姆·哈福德,这些人刚刚出了什么书,甚至正在写什么书,你读多了就会注意到。
以上就是万维钢分享的识别好文章和好书的方法,供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