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还是真正热爱?
中国诗词大会已经播出四季了,每次都会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有好评如潮,认为这类中国文萃主题的综艺,对于宣传中华文化有很好的社会带动作用,它也带动了很多这一类有深度有内涵的央视综艺。但也有差评(虽然我是没见过),就我个人而言,我从最开始非常喜欢,慢慢到现在上课放我都不太想看了。
一、参赛者的低龄化
首先,我一直都不喜欢看那种半大的小孩子在舞台上,拘谨又慌张不知所措,大人们总喜欢用一些奇怪的问句来引发尴尬,哪怕再得体,也让我讨厌(个人情感非常浓烈)。大家一起在班上看的那一期,有一个参赛的小男孩,他全程都抿着自己嘴,全身上下都写着“我叫不紧张”,教授们在和他讲解诗词的故事时候,他两眼放空,只记得点头。这个年纪的小男孩有很强的胜负心,满脑子大概只有答题这一件事情,就像上考场的自己,所有的诗句在脑子里倒带,只有下句记不起上句的慌乱。
其次,这个年纪会背下那么多的古诗,真的能够理解到古诗的内层含义,字句间藏着的五味杂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读懂这些诗词吗?如果甚至不能感到几丝的情感,背诵诗词也不过只是背了一本字典,那样的诗词还是想让大家认识的诗词吗?
最后,参赛者低龄化,可能引发的社会导向是什么呢?家长们总会抱着看看别人家孩子的心态,让孩子从小背诗,囫囵吞枣,(以前看过一个三岁还是五岁的小孩子背了几百首诗,真的有意义吗?)不知种出的是什么果,这样大家还会真的热爱诗词吗?是全民诗词还是全民背诗?
二、教授的表演痕迹(纯属个人喜好)
说实话,我都不是在看选手参赛的,我只是在听教授的解说而已,但可惜,除了蒙曼教授,另外那位教授我实在不喜欢,我才列出这么一个差评的分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不会招摇显摆,我一直不喜欢另外那位教授的讲话方式,还有他看提示板的眼神也太明显太不自然了吧!
以上,诗词在我眼里,它不该是以数目博人眼球,它应该是我能在字句里面跨越时光看到的山水墨画,它不该用来竞技,比较谁背下来的诗更多。我也知道一样东西的大众普及,需要过程,方式需要快捷,需要快速奏效,所以选择了最能带动舆论的方式。但或许,有更好的方式呢?能让大家了解到深层,而非仅仅停留在背诗。比如说,读诗作画,邀请名家就诗来作画,引带出一段故事。(不过,想了想,的确,如果不是找老百姓,“全民”这种状态,真的很难达到。)还有我觉得《国家宝藏》那种表演形式也很好,流量来带动文化。
希望,真正热爱,真正了解,告别形式主义,告别轻描淡写用一句很喜欢,掩盖所有的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