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上进的人都听过“一万小时定律”,这给了很多勤奋人士一个坚持的动力。是不是所有的事情坚持一万个小时都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呢?
我教书十多年,并没有成为教育专家;有些人开车十多年,也并没有成为驾驶高手;农民在田里劳作一辈子,工人工作一辈子,也都很少成为专家。
初学写作的人都以为只要每天坚持写一篇文章,就能成为写手了,就可以靠自媒体赚钱了;以为只要连续写6年,就可以像懂懂一样依靠写作来实现财务自由了。那么我问你,那些报社的编辑和记者,每天都需要写稿,他们实现财务自由了吗?中国那么多作家,都实现财务自由了吗?
虽然现在是自媒体时代,如果仅仅有制造文章的能力,那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很多写作者给予“日更”重大的意义,只要能做到“日更”就超越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写手。事实真的这样吗?
我不是给大家泼冷水,我们只有知道路途的艰辛才能更好地调整状态,我们相信前途是美好的,我们也要承认道路是曲折的。
这几天,我一直在做个人任务清单管理,我把每天自己要完成的事情都记录在任务清单上,完成一个就钩掉一个,在我打完钩后,我的心情就会有一种舒畅感,代表着今天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一项。
刚才,我重新阅读了今年制定的计划和目标,我的目标是把文笔练好,我在想,如果我每天都这么匆匆忙忙写完一篇就万事大吉的心态,我是实现不了目标的。我的目标不是一年写365篇文章,而是通过这365篇文章的打磨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注意我用的词“打磨”,打磨是需要用心的,要是我只是做到了每天写一篇文章,而没有用心思细细反思和推敲的话,我仅仅完成了365篇文章的任务而矣。
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优化任务的过程,让我们每天的坚持不仅仅是重复的劳动。我每天早晨坚持跑步,如果我定的目标是一年后能有持续跑5公里的能力,那么我应该有阶段性的循序渐进的计划,可以刚开始的两个月,每天跑2公里,后面的月份逐步增加。如果我的目标是通过运动让自己更健康,那么包括怎么跑,跑前的预热,跑后的整理,跑步的鞋子和服饰,跑步的时间和节奏,以及配合跑步需要摄入的营养等,都需要一一考虑。
因此,我给自己写作“日更”的计划,也做了目标细分。我在2月和3月,实现每天快速日更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主要提升写作速度;在4月和5月,日更的文章不仅要注重流畅性,还有增加图片和排版的任务;在6月和7月,增加写作后的修改和润色的时间;在8月和9月,日更的文章模仿李笑来老师文章的语言和框架;在10月和12月,创作系列主题文章。
我们只有给任务以要求,才能提升质量。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班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一些家长强行给孩子规定每天的作业必须在8点前完成。结果有些磨磨蹭蹭的孩子在8点后没有完成作业,家长也一不给孩子写了。我第二天老师问孩子的时候,一些孩子还理由充分地回答说,妈妈不让我写。也有几位学习认真的孩子,本来这项作业是需要细细琢磨,努力思索才能完成的,孩子为了赶时间,也急急忙忙地应付了。我们都知道,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探索,琢磨,而这样的方式往往很费时,很多小孩为了省时,拿起妈妈的手机就是百度,分分钟就把作业搞定了,可是搞定的仅仅是任务,对掌握知识和提升能力并没有太大帮助。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否只当做任务去完成了呢?尤其是对于自我成长性的任务,我们更不能带有这种任务观点。好多带任务观点坚持日更的写作者,往往写完文章后都不会再看一遍,修改就更不可能了,在他心里,写完了就是完成任务了,再也不想碰一下了。
我们要明白,我们每天坚持日更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不是完成任务,也没有人会给我们检查,我们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自己的语言能力,这个能力是需要打磨的,需要反思的,需要不断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