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上期)
就在萧鸾废萧昭业立萧昭文为帝,自己担任侍中、中书监、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封宣城郡公之时,萧鸾让任昉起草自己的谢表。于是,任昉以萧鸾的名义,写了一篇文彩飞扬的谢表。在这篇谢表中,先是陈述了齐高帝、齐武帝对萧鸾的恩德;接着说新主(萧昭业)不遵礼法,辜负了先帝的嘱托,被皇太后谴责;然后写了一段萧鸾自责的话:“四海之议,于何逃责?陵土未干,训誓在耳,家国之事,一至于斯,非臣之尤,谁任其咎!将何以肃拜高寝,虔奉武园?悼心失图,泣血待旦。宁容复徼荣于家耻,宴安于国危……”这一段话,虽然是为萧鸾写的自责之语,但何尝不是任昉对萧鸾极度不满的体现——国人议论纷纷,我(萧鸾)哪能逃得了责任?武帝陵土未干,对我的训导言犹在耳,而家国之事竟败坏到如此地步,不是我的过错,又是谁的过错呢!(我作为顾命之臣)将拿什么去拜谒高帝陵寝,拿什么去奉献给武帝的墓园?我内心惶恐,失去主张,眼泪流尽,泣血待旦。家耻国危之时,哪里还容我去求取荣耀,贪图宴乐?——哈哈,这不就是赤裸裸的打脸吗?
任昉之所以借萧鸾自己之口来发泄对他的不满,是有原因的。任昉在竟陵王幕府任职之时,萧子良对任昉有知遇之恩;任昉丁忧期满后,能到东宫任职,是萧子良极力推荐的结果。所以,任昉对萧子良感情是很深的。萧子良在皇位之争中落败,其后被萧鸾软禁,导致其英年早逝,任昉心里当然会对萧鸾有怨恨。这种怨恨在这篇谢表中形之于笔端,也就不奇怪了。当然,萧鸾对任昉表文中的情绪也看得非常清楚,十分恼怒:“好你个任家小子,真是不识抬举,居然跟我来这一套!”所以,在萧鸾当皇帝的整个建武年间,任昉一直被打压,“位不过列校”——只能沉于下僚,得不到重用。
其实,萧鸾本来对任昉的才华是很赏识的。他在担任太傅之时,曾想起用任昉为建武将军骠骑记室,但被任昉再三推辞了。他的《启萧太傅固辞夺礼》一文被收入《文选》,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他是以自己还在为父母守孝为由固辞的,萧鸾见其言辞恳切,理由充分,也没有办法强夺其志。
齐明帝萧鸾在位不到五年,便一命呜呼了,由其子东昏侯萧宝卷继位。从“东昏侯”这个谥号可以看出,萧宝卷不是什么好鸟,不但被谥了一个“昏”字——昏庸、昏聩、昏乱,甚至连皇帝的名号都被褫夺了。这家伙就是个非常荒唐的玩主。他娶了一位小贩的女儿潘玉儿为贵妃,宠爱异常。他用金子雕琢成一朵朵莲花辅满后宫的地面,就是为了让潘玉儿在上面行走,称之为“步步生莲”。为了讨好这位潘贵妃的恶趣味,萧宝卷甚至在宫中设立了一个市场,让宦官们杀猪宰羊,让宫女们沽酒卖肉,还动员其他太监宫女充当顾客,把皇宫变成了一个乱糟糟的小商小贩讨价还价的地方。他让潘妃充当市场管理员,自己则担任其副手,买卖双方如有争执,就由潘妃来裁决。潘妃乐此不疲,宝卷幸福满满。他还经常装扮成强盗,到京城的有钱人家去抢劫,又不想让人家看见,凡见过他抢劫的人都被格杀。而且,他还残暴酷虐,对其宰辅大臣稍不如意就加诛戮,很多大臣都死在他手里,从而导致众叛亲离,国势日衰。
作为文惠太子和竟陵王旧部,任昉在萧宝卷朝廷里同样是不受待见的。没办法,为了生活,他只好依附于大太监梅虫儿。在梅虫儿的安排下,他先后担任了尚书仪曹郎、中书侍郎等职,这也主要是得益于他的文章写得好,才思无穷,在朝中没有几个人可以取代他。梅虫儿这些太监虽然得宠,但由于文化水平有限,要装点门面,自然离不开任昉这样的文章高手。实际上,那时投到梅虫儿等太监手下的原文惠太子和竟陵王幕府的文士,并非只有任昉一人,包括合桑偃、王亮等人,都是依靠梅虫儿才得以到朝廷任职的。这一段经历虽然为不少人诟病,但我们也不必像《梁书》本传一样,为尊者讳,毕竟活着是第一位的。
6.“骑兵”“记室”
东昏侯的荒唐残暴、倒行逆施引起朝野上下的普遍不满,全国各地的造反浪潮此起彼伏,北方的北魏政权也趁机侵占了萧齐北方的很多地方。当时,征虏将军萧懿多次击退北魏的入侵,随后又平定了豫州刺史裴叔业和护军将军崔慧景的叛乱,立下大功。然而,萧宝卷对萧懿十分忌惮,太监茹法珍便趁机污告萧懿要谋反,结果,萧宝卷派人毒杀了萧懿。
萧懿的被杀让一个人勃然大怒,他就是萧懿的胞弟、时任雍州刺史的萧衍。萧衍与萧懿兄弟感情深厚,如今哥哥无端受戮,做弟弟的自然忍无可忍。于是,他决定起兵讨伐萧宝卷。当然,萧衍并不是一介莽夫,他前期做了周密的准备。他先是招兵买马,壮大实力,然后联合其他萧齐宗室,拥立萧宝卷的弟弟萧宝融在江陵(今湖北荆州)称帝,这就是萧齐的末代皇帝齐和帝。
齐和帝任命萧衍为尚书左仆射,加征东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假黄钺,开始征讨萧宝卷。不到一年,萧衍的大军就打到了建康,建康的老百姓纷纷响应。萧衍招降了多位建康城守将,把萧宝卷包围在皇宫中。但萧宝卷仍不知死活,还在宫内与潘妃饮酒作乐。最后,他被自己宠信的几位太监联手杀死,首级被送给了萧衍,萧衍的报仇行动取得圆满成功。
当然,已经成为萧齐朝政实际控制人的萧衍并没有到此止步。一年后,萧衍逼迫萧宝融禅让帝位,正式建立梁朝,史称萧梁。萧衍就是梁武帝。
前面我们说过了,萧衍曾在竟陵王萧子良的幕府工作,也是“竟陵八友”之一。萧衍在掌握朝局后,原来在文惠太子和竟陵王幕府旗下的那些落泊文士都归入萧衍旗下,成为萧衍改朝换代的中坚力量。
东昏侯永元三年,在萧衍的提议下,任昉先是做了司徒萧宝义的右长史。萧宝义是齐明帝萧鸾的庶长子,但从小又聋又哑,并没有履政能力。萧衍让他出任司徒,也就是给个名义,但实际上还是由萧衍自己控制。从这时起,任昉就是为萧衍工作了。
萧宝融当上皇帝后,萧衍被被授予了一大堆职务:中书监,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大司马、录尚书、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封爵为建安郡公,食邑万户,给班剑四十人。原来给的加黄钺、侍中、征讨诸军事等职仍然兼着。随后又进位为相国,进封为梁王,并拥有开置幕府、征用僚属的权力。于是,萧衍那些竟陵王府的文友都进入了萧衍的骠骑大将军幕府。这时,萧衍让43岁的任昉出任骠骑大将军府记室参军。
为什么让任昉担任自己幕府的记室参军?这里面还有一段趣事。
当时权倾朝野的萧衍,早年与任昉一样,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他父亲萧顺之本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萧衍从小就聪明伶俐,好学上进,特别是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天赋。
齐武帝永明二年,萧衍来到卫将军、丹阳尹王俭府上历练,担任户曹属一职,与同样在王俭手下担任丹阳尹主簿的任昉相识了。很快,两位文艺青年惺惺相惜,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王俭被打压后,两人又一起转入了竟陵王萧子良幕府,成为萧子良文士集团的骨干成员。“竟陵八友”里面有他们两人的名字。
有一天,两位好朋友在竟陵王西邸校勘典籍,休息的时候,两人开起了玩笑。萧衍对任昉说:“我登三府,当以卿为记室。”任昉马上接口说:“我若登三事,当以卿为骑兵。” 所谓“三府”,是指太尉、司徒、司空,为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所谓“三事”,是指任人、准夫、牧治三事,这三事是丞相的工作,当然就代指丞相了。
任昉当时在竟陵王府任记室参军,所以萧衍说:“我要是做了国家领导人,我就要让兄弟你做我的记室。” 萧衍很会骑射,颇具军事才能,所以任昉也就“回击”他:“我要是当了宰相,我就让你老兄做我的骑兵。” “骑兵”当然也不是现代意义的骑兵,而是当时的官职。汉制骑兵官职包括骁骑校尉、越骑校尉、胡骑校尉、屯骑校尉等,至于任昉想让萧衍做什么校尉,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这只是两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在一起开的玩笑,两人说过了,哈哈一笑,谁也没当回事。但他们能开这样的玩笑,一是说明两人关系十分亲密,无话不说;二是说明两位年轻人志向远大,都希望将来能位极人臣。现在网上有人把这两句话翻译为“我要是当了皇帝……”就怎么怎么样,这种理解显然是错误的。当时的他们决不可能开这种大逆不道的玩笑。
前面我们说过,任昉在这之后因父母相继离世而辞职回家“丁忧”,这一去就是五年,后来虽然进入了文惠太子幕府工作,但随着萧子良争储失败,任昉受到了齐明帝和东昏侯两代皇帝的弃用,不得不依靠大太监梅虫儿讨生活。而萧衍则不一样。凭借着他具有的萧齐皇族宗亲地位(虽然比较远),他很快攀上了西昌侯萧鸾的关系,成为萧鸾的得力助手。萧鸾成为辅政大臣后,擢升萧衍为宁朔将军,镇守寿春,随后又提升他为中书侍郎、太子庶子、黄门侍郎,“入直殿省”。萧鸾登基称帝后,又把他封爵为建阳县男。
在齐明帝萧鸾的建武时期,萧衍一直受到重用。他曾先后两次带兵与北魏交战,取得一胜一败的战绩。建武二年(公元495年),萧衍带兵取得义阳大捷,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率领的30万大军打得狼狈而逃。建武四年,北魏大军再次南下威逼雍州(今湖北襄樊),萧衍和左卫将军崔慧景受命驰援。由于崔慧景畏敌逃跑,萧衍独立难支,也只能边战边退。虽然战事不利,但萧衍并没有受到责罚,仍被萧鸾任命为雍州刺史,主持对北魏的防务。也正是从这时起,萧衍才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军事班底,为他后来夺取政权奠定了基础。
(下期接着看)
欢迎您关注“三甲任氏”。如果您喜欢本文,请点击左下角的“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朋友圈或微信群,也可点击右下角的六角星“在看”,也可直接为任家小白点赞!小白这厢有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