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习惯风俗,礼制是礼的制度化,古礼的内容包括典章制度和人们日常的行为、仪节和举止规范, 礼又可分为古代政治礼仪和古代生活礼仪,礼具有文治和教化的功能。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初次见面说久仰,分别重逢说久违,征求意见说指教,求人原谅说包涵,求人帮忙说劳驾……文明礼仪,身为国学一部分,从古至今都影响着人们的言行。古圣贤人也做得尤为突出。
《三字经》中曾经写到“融四岁,能让梨”。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父亲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届时孔融成为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曾子避席”也是礼仪的典范。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避席”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从曾子离席和老师说话的行为礼仪上,不难看出曾子是一个懂礼仪的君子!
宋朝时候,有个大贤的宰相,叫做司马温公。他是双姓司马,名叫光,表字就叫君实。他做事很懂礼仪,对待父亲母亲是极其孝顺的,对待哥哥弟弟是极其友爱的,事奉皇上是极其忠心,对待朋友是极其诚信。所以大家称他是一代名儒家的贤德宰相。司马温公和他的哥哥司马伯康名叫司马旦的,友爱得很。司马伯康年纪八十岁了,司马温公像待父亲一样的服事他,并且像小孩子一样的保护他。每逢到吃饭稍为迟了一些,就问着他的哥哥道,恐怕你已经饥饿了吧?天气稍稍有一些冷了,就摸他哥哥的背上说道,恐怕你的衣服太薄了。温公对于兄长的情谊,兄弟之间的礼仪如飘飘的柳絮,白白的、柔柔的,温暖着周围人的心,在一个官宦之家,不为官名利禄,单纯的担心自己的兄长这种兄弟之礼仪值得后人去学习。
我们一再强调礼不可废,礼废掉了,父子、兄弟、夫妇,还有君臣关系,甚至朋友关系的沖突就很多。我们以前常说到,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互相之间,互相尊重,轻声细语的。但是人都需要被提醒,假如没有提醒,往往都忽略掉。经典当中说“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人与人当中要懂得互相礼敬、礼让,就像我们的父母之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相敬如宾,给我们营造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园,让我们健康成长。在古圣先贤教育里面,家庭结婚生子、夫妇相敬如宾,他们都是有节度的,绝对不敢放任纵欲,所以他们家庭和睦、家庭有秩序。举案齐眉是夫妻之礼的体现,汉时梁鸿和妻子孟光的故事。每当丈夫梁鸿回家时,妻子孟光就托着放有饭菜的盘子,恭恭敬敬地送到丈夫面前。为了表示对丈夫的尊敬,妻子不敢仰视丈夫的脸,总是把盘子托的跟眉毛齐平,丈夫也总是彬彬有礼地用双手接过盘子。古人夫妻之礼中虽有男尊女卑的弊端,但是从他们相处之中不难看出夫妻之间的相处礼仪确实可为当代人的楷模。
国学礼仪并不高深,他体现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朋友之间以礼待人,在父母面前谦以受训,在老师面前尊师重道,不乱扔垃圾,不随口吐痰,不破坏公物,不踩踏花草,从我做起,接受礼仪的熏陶,完善自我,丰富自我。
师徒之礼仪,君臣之礼仪,父子之礼仪……在众多礼仪中要礼让三先;仁者爱人;父慈子孝;谦和好礼……让礼仪之风在校园盛行,携手共创礼仪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