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处看主旨——从《陈太丘与友期行》一课的出处探文本教学核心
这个星期听了我校一节新教师汇报课,内容为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上的一篇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这可是学生进入初中之后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应该说会对学生今后学习文言文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习的一种层级性,衔接过渡自然,教师巧妙地搭桥,为七年级孩子们架起了学习文言文的一座桥梁,而且带有一定的梯度,让孩子们的学习也上了一个台阶。老师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学习中的“文言现象”,如通过“找出两个你不理解的词语”进而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古今异义”词;从“找出两个同形意思却不同的词语”引出“一词多义”……
课堂上,通过对文章出处的关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老师特别提醒:这篇课文出自《方正》篇,因而我们要关注到“信”与“礼”。:"
由此,我想到了这一课的另外一篇课文《咏雪》,这两篇文章组合在一起成为了教材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咏雪》出自《言语》篇,与出自《方正》篇《陈太丘与友期行》都是《世说新语》的两篇经典文章,分别记述了谢道韫巧答谢太傅和陈元方巧辩陈太丘友人的故事。
从出处可以发现,这两篇文章又各有侧重:
《咏雪》出自《言语》篇,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我想,大家一定会对《咏雪》中的谢道韫说的那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印象很深吧,七八岁的谢道韫竟然能说出这样巧妙而又贴切的比喻,正如《言语》篇中年九岁的徐孺子,他由“月中无物”联想到“人眼中有瞳子",还有年十岁的孔文举,随父到洛阳,巧妙对答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话的理解,当然还有孔文举的两个儿子的故事,无一不是体现了言语的特点……
《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是通过记述陈元方与客人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所以,在分析课文时,我们可以围绕“文中哪些地方能读出人物的方正?”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去分析人物,理解内容,进而触摸到文本解读的核心。
通过多层次的朗读,逐渐明晰陈元方的“方正”之气: 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听君一节课,收益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