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记得,六七岁时特别喜欢去江西坪表哥家拜年,他家里有很多小人书,古龙武侠小说也是整套整套陈列,似乎有本叫《萍踪侠影》,什么内容已经完全想不起来了,就记得小板凳坐着沉迷其中。
到了八九岁,村干部家里订了浙江日报。每天放学,不用写作业,跑他家里把所有报纸看完。记得有篇叫《大辫子的诱惑》,讲的是十七八岁女孩儿有一条油亮的大辫子,每次挑水都在身后甩动,对大辫子倒没什么印象了,报刊的魅力却时时诱惑着我。
暑假里也看书,我称之为瓜棚文学。百无聊赖,烈日当空,守在小瓜棚汗流浃背看完古书装订繁体版本的《聊斋》,《红楼梦》,《孽海花》,《老残游记》,还有一大堆看不懂的民国将军列传。夜幕降临,松风阵阵,老爸没有及时来,总想着会飘出女鬼来……
师范里念书,寝室里女孩子们看琼瑶小说,我抽屉里塞的是《天龙八部》,看到精彩处,上课也无心,抽屉下偷偷要看完。对于虚竹和梦姑的爱情浮想联翩……然后一口气看完所有的金庸小说,看完《平凡的世界》,看完《飘》,《战争与和平》,奇怪的是,我的灵魂没有因为书籍而愉悦,青春期总是那么忧伤,那么无助,这大概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缘故。
毕业后一直订的都是巴金的《收获》,只要新到一期必买来看,订了很多很多年,家里一沓沓的都是这本杂志。莫言的《蛙》,黄永玉的《无忧河的浪荡男子》,还有贾平凹的《秦腔》等很多知名的著作就在收获发表连载。记得一篇文章是关于心理医生人格分裂的,看完被深深震撼,题目叫《你永远无法读懂我的梦》。
有了手机后和电子书以后,纸质书最后变成了积灰神器。图书馆借的书,要一气呵成才能看完,停下来后,就会变成烂尾楼。手机上听书,看网课,看钉钉,看朋友圈,看视频吞噬了自己很多的时间,变得很忙很浮躁。似乎一忙,心就死亡了。哪怕静下来看书,都是碎片化了:看书时,会想着得去看看时间,顺便看看微信,顺便看看钉钉,顺便看看微视频,顺便逛逛淘宝,顺便看看网课……一路顺便下来,看书五分钟,溜达两小时。
幸好,最近图书馆有了新书,让我有了期待,期待每天上班的日子,期待自己又能找回阅读时光,似乎能回到青春。
活着最大的奢侈莫过于还有时间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