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受赞誉的心理治疗大师米尔顿·埃里克森,因其传奇般的个人经历、神奇的治疗效果而成为了后世众多研究者追随的对象。现在广泛传播的NLP(神经语言程序学),其中关于人的假设,几乎都来源于米尔顿·埃里克森。
信念一: 从根本上来说,“People are OK”是一个基础,教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得以产生。因为教练之所以称为教练,是因其不给建议的特性。而教练成果的大小,不是取决于教练工具的运用,而是教练是否真正做到了去欣赏被教练者。这种深层的“在一起”的感觉,给了被教练者察觉的空间和成长的支持。其实撇开教练不谈,这个原则也可以作为我们看人、处事的原则,如果我们看他人都是OK的话,就会理解他人的行为。那么许多的冲突就可以避免。
这里我想提到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是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该理论提出者是心理学家罗森塔尔。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启示:“皮格马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提出: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管理学应用:运用到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你是会有办法的”┉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一个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是经过激励后,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也就变成了行。
教练版本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你看的是被教练者的哪个方面,被教练者的哪个方面就会相应成长。
这种相信人们是OK的思想,其实与中国传统的“人之初、性本善”有着非常大的共通之处。但是“People are OK”并没有善恶之别,它超越了道德的信念,从体验的角度出发,承认人们是自治的。尊重个体的选择和个体的经验。承认每个人只是不同而已,而没有对错,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而并无教导和强求,真正做到了中立。而这中立当中包含着宏大的悲悯:对当事人走过的路途和他所选择的模式的理解,对他人行为和价值观的尊重,以及对他人发生改变的深层次的信心。
信念二:每个行为背后都有正面的意图
这个原则解释起来很简单:行为无论是什么样的,产生这个行为的动机都是积极正向的。很多人会说:好的行为当然是来自于积极正面的动机,但是,如果是杀人放火呢?也是出自正面的意图吗?你在开玩笑吗?世界上的蠢蛋和罪犯,难道背后都有积极正向的道理?肯定地回答:是的!是的!!是的!!!
当然我们可以质疑,也可以随时反对。不过,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你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呢?当然了,我们说的是意图和动机总是正向的,不是说行为的结果!
如果我们能够放下自己内心对行为的评判,放下对人们意图的错误的揣测,真正去尝试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就会发现,在所有让人无可奈何的现实背后,所有人的动机,都是积极正向的。无论结果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出自人们的正面动机。糟糕的局面的造成,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匹配自己价值观的最佳解决方案是什么,但背后的意图总是积极正面的,是肯定的。即使是存心伤害别人的行为,初看起来动机是负面的,是损人利己的,但想深一层,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行为也好,想法也好,都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某种需求,某种渴望。
有时候教练中会遇到客户这样讲:我做经理累死累活,怎么员工都不理解,都不成长,都在混日子……真的是这样吗?实际上,如果真的去做一个采访,你会发现所有人在心底里面都是愿意做好工作的,所有人都是希望能够尽力的,所有人也都是愿意成长的——只不过大家对于“做好”,对于“尽力”,对于“成长”的定义不同罢了。所以与其关注那些不如意之处,不如看一看有哪些解决方法,看一看有那些事情是自己可控的,然后寻找解决方案。而且,我们可以试试看,当我们肯定对方的动机和意愿的时候,即使不得不给负面的反馈,也能够有更好的沟通效果。但是如果否定他人的动机,或者揣测对方的动机,往往会对关系带来极大的破坏。
在这个原则基础上,我们会发现:理解别人的动机,让我们自己心情开阔;尊重别人积极的意图,让我们能够感恩他人;而反思自己的动机,让我们能够更加了解自己和修正自己……
信念三:人们拥有达成目标所需的资源
意思就是:无论一个人的目标是什么,一个人对于成功,对于幸福的定义是什么,他们都拥有实现自己目标,过上幸福生活的一切资源。
有一次,米尔顿·埃里克森到一座小城讲学。行程结束后,一位当地的同仁邀请他去看看自己年迈的姑母。这位同事说他的姑母不仅老迈,而且患有忧郁症,人又很固执,孤独地住在一幢死气沉沉的大房子里,状况堪忧。他已经试过很多方式,但怎么样都没办法让姑母走出来,融入社会生活。
米尔顿·埃里克森答应了。他和同事非常有礼貌地去拜访这位姑母,被请进门后,他发现这位老太太的情况比预先估计的糟糕得多——整个房间的光线非常暗淡,厚厚的窗帘挡住了阳光,家具摆设毫无生气,让人心情压抑。米尔顿非常亲切地请求老太太带他们参观一下房子。虽然很不情愿,但是姑母还是带他们四处参观。米尔顿此举并非心血来潮,他在寻找一些东西。在阳台上,他看到了几盆小花。这几盆小花让米尔顿睁大了眼睛,他用充满热情的语调跟老太太说:“天啊!你养了几 盆珍贵的非洲紫罗兰!这种植物非常珍贵,而且非常难以养活,这一盆居然开花了!”老太太听到这话,露出困惑的表情。她迟疑地说:“这几盆小植物确实是我一 直在照顾的……”
米尔顿提高了声调:“这太珍贵了!镇上的其他人值得分享这种珍贵的兰花!这样吧,如果镇上的家庭有什么喜事,你就送一盆非洲紫罗兰给他们,以示祝贺!”老太太答应了。 许多年之后,镇上的报纸登出大幅消息《痛失我们的非洲紫罗兰皇后》。原来,在埃里克森离开之后,老太太确实开始更加用心培养那两盆小花,培育新的植株,在 她认为特别的场合里,分送给邻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孤独的老太太走出了自己昏暗的世界,有了朋友,受欢迎起来,融入了社区之中,甚至变成了小镇的名人。而 所有的改变,都来自米尔顿·埃里克森的那段话。而之所以这么神奇,正是因为米尔顿找到了老太太晦暗生活里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两盆小花——并且让客户聚 焦在内在资源之上。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片丰饶之海,关键在于,我们的注意力是不是聚焦在丰饶之上!
信念四: 人会为自己做出最好的选择
你有没有告诉过自己,什么时间,什么机会,我本来应该做得更好?什么场合,什么地点,我原本应该如何如何?假如当初……
我们也常常嘲讽某人为什么会如此愚蠢,并且窃喜:如果是我的话,那么一定不会这样……
然而无论是对于我们自己,还是他人,真的回到过去,你就能够做出更好的选择吗?时间不可能重来,命运亦无法假设,如果当时那个你,还是一样的你,那么即使能够回到当初那一刻,恐怕做出的,仍然还是同样分毫不差的选择。
所有的选择,都是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综合了当下所有的信息和资源做出来的最好的决定。
因为我们已经做了当时最好的选择,所以感激所有的选择让我们成为了今天的自己。而未来美好的愿景,需要我们打开全部的头脑、心灵和身体,积极主动地选择和行动。
信念五:改变是可能的,而且不可避免
很多人会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有说法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传统的观念认为改变,尤其是对于成年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其实这个原则,和我们的一些信念是相反的。
这条原则在米尔顿·埃里克森开业做心理医生的那个年代,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提法。与很多心理医生不同的是,米尔顿·埃里克森通常不会给病人贴上固定的标签,他始终信任人们内心成长和改变的潜能。
米尔顿从不会用同样的方法去治疗不同的病人,而是尝试寻找病人内心改变的契机,找到某种线索,去引发改变的“涟漪”,让“雪球”越滚越大。很多“没希望”的病人,到了米尔顿·埃里克森手里,症状得到了改善,并且回归社会。
就像以前我们分享的米尔顿的治疗故事中所体现出的那样,在最深的底层,米尔顿非常信任人类的潜意识,他曾经说过:"我们潜意识中至少98%的内容都是积极正向的,否则我们早就死了。"而这一点,与弗洛伊德所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有极大的不同。
而这个原则对于教练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首先,相信人们内心改变的意愿——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成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价值观,遵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无论他们现在是意气风发,还是深陷泥潭,内在的合一始终召唤着我们。
并且,我们也要尝试像米尔顿一样,好奇对方改变的契机是什么,好奇被教练者在对话中给我们什么样的线索,什么样的点,能够引发“雪球”效应,引起“涟漪”?
去留意被教练者在谈到什么的时候他/她的眼睛亮起来了?
如果能够有一点点的改变,就能够引起所有领域的变化,那个杠杆点是什么?从哪里开始?
我们内在的生命力是如此强盛,只要我们注意聆听!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当你再想深一层的时候,在这教练的五大原则之下,实际上有一个最重要的,统领的原则:关注点原则,或者叫:注意力原则——无论把注意力放在什么上面,都会找到更多!
比如,你买了一辆红色的车,你会突然发现——街上到处都是红色的车!
注意力是不断转移的,我们的注意力范围,决定了我们会过什么样的人生。
备注:部分内容来自五维教练领导力和微信公众号悦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