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木钉
就要过年了,又到了一家人团圆的时刻,但是很多小伙伴却表示越来越不盼望过年,很多宝宝们回家也只是闷头玩手机,或者钻进自己的房间打游戏,或者,小伙伴们三五成群聚会。
真实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好不容易的片刻陪伴却是老人唠叨说教,小的低头扒饭。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没有应景的其乐融融,反而多了几分尴尬疏离。
前段日子,网上一段父母教育孩子的视频引起大量关注与讨论,视频不少网友直呼“看得胸闷”。视频里是一个情绪接近失控的女孩,拍摄视频的是在冷静讲着道理的妈妈。
孩子失控的情绪和不断念叨着的妈妈之间形成明显的对比,隔着屏幕,仿佛都能看到他们之间剑拔弩张的怒火,孩子不善表达、无处诉说,快要崩溃,妈妈得理不饶人,嘚啵嘚啵嘚。
双方看似你一言我一语,实则并没有建立沟通的链接。女孩不停宣泄着情绪,并提出需要自己静一静,妈妈却一直在一旁喋喋不休。不被看见和肯定只会激发孩子更大的情绪。
现在的父母都知道打骂孩子是不对的,视频里的妈妈没有动手,但是她不停的说教却成为看不见的语言暴力,击打着孩子的心。
孩子的诉求不被看见,只看见简单的对错。孩子的深层需求看不见,只看见孩子不听话的表面态度。
这样的沟通非但无效,而且具伤害性。其实沟通是门艺术,跟孩子沟通更是兼具技术和艺术的课题,当我们说的话孩子爱听,孩子说的话我们会听,亲密关系才会达到真正的亲密,而不再流于表面,暗涛汹涌。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了,不能打不能骂跟孩子讲道理还不行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家长对孩子用怎样的手段让孩子听话,而在于怎样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
实现良性沟通,还需家长多做功课。让相聚变成真正的亲密连接,而不是佯装和平。
1、放下家长的架子,听听孩子怎么说。
面对孩子,我们常常以过来人自居,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我们容易将自己抬高,而轻视孩子。
然而人类进步、社会大发展都是因为一代比一代出色,一代比一代更强。如果下一代都要走上一代人的老路,社会还能进步发展吗?
是时候放下家长的架子,看看孩子怎么想,听听孩子怎么说了。当我们放下身段,以尊重的态度去看待孩子,我们会看到孩子独特的想法,有趣的思考,他们常常能让我们惊喜。
请看清楚一个客观事实,我们并不一定比孩子强,孩子们自有他们的精彩。
2、放下自己的固有观念,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教育专家尹建莉说:“几乎所有亲子沟通问题最后都是一个“视角”问题,即“同理心”问题。它既简单又复杂;它是一个母亲的一念之差,也是一些父母永远不能觉悟的高度,所以学会爱孩子就是努力从孩子的视角来看问题,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学会如何跟孩子说话。”
放下我们头脑中固有的“应该、不应该”,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别人,不要妄想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
多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倾听孩子的想法,多问几个为什么?事情常常并不是你想象的样子,启发式提问常常能让你离答案更进一步。
3、话说多,不如少,言传不如身教。
南朝范晔在《后汉书·第五伦传》中说:“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即言传身教,是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行动起模范作用。
有时候,面对我的唠叨说教,儿子会直接甩出一句:“妈妈,我不想和你聊天。”我会一下子清醒过来,在那个当下,我们的说教只不过是我自身情绪的发泄,对于孩子来说,不但无效,而且会引发反感。
这个时候,不如闭嘴,身体力行,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给孩子一个榜样去模仿。
在家庭亲子教育中,一贯批评指责,一贯说教常常会让孩子反感,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说得再对也无济于事。有问题时,一针见血,不要絮叨,不要喋喋不休。
更多时候,我们只需做好自己就行了。因为我们的言语行为、行事做人,就是他们最好的榜样,最活生生的教育。
要过年了,在这场盛大的相聚中,让我们真的看到彼此,建立连接,实现真正的相聚,相亲相爱。
祝大家,收获真正亲密的关系,让“回家”真的变成“回家”!
作者简介:一木钉,两个男孩的妈妈,亲子专栏签约作者。
ts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