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朋友发来这句话的截屏,她想安慰我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时期,勇敢面对就行,或早或晚还会重新找到内心的平衡。
我一直想不通,或者是不能接受,为什么到了更好的平台,我对自己更加否定,我的老师对我也是否定颇多,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但是这个“更好”不再魅力如前。
就是感觉一切都有些不对劲。
也许是依赖性人格,我的努力没有得到外界的肯定,而我认为我应该得到。对自我的肯定建立在他人的认可之上,是很可悲的事情。可悲之处是明明你已经很棒了,却因或低调或不引人注意,迟迟没有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肯定,而你却不知道如何对自己加以肯定,甚至你还在怀疑是否应该对自己肯定。
我想说,醒醒吧!这是多么内耗的无用功!有什么意义呢?就因为从小无意识形成的人格类型,你就甘愿让自己一次次陷入这样的怪圈和自我折磨?!
不止一人或多或少提醒过你,甚至是你的内心诉求过无数遍你却视而不见,你要放开些,你要表达自己,你要满足自己...
经历那个漫长又痛苦的从自信到自我怀疑再到自信重拾的过程,这也许是对自己人格的再次完善和重塑,但也许是又一次迎合他人的认可形式,暂时进入一个安全区。
那不如去寻找人格的形成模式,找到薄弱点,寻得破解的钥匙,打破以往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大家都说改变性格很难,那如果不去研究每个性格的优缺点和可改善的点,哲学家又是如何探索人性并不断完善自己的?其实是可行的,只是没那么容易,但是我们忍受一次次的自我否定和怀疑的痛苦就容易吗?
这个想法也许跟我是由上到下的思维方式有关,我总是希望先掌握一个东西的理论再去行动。对于性格的不完善,我更倾向于先研究好这个性格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又是如何一步步走进他人的“掌控”之中。
我需要注意做的是了解一个点之后马上去行动。比如,我不擅长拒绝他人,那么在别人对你提出你内心认为并不合理的要求时,你又迫于所谓情面认为应该帮一下的时候,应该及时切断沟通,起码保持沉默甚至可以说我需要考虑一下,并且要坚定这是你应有的权利,这个时间不仅是给自己的缓冲,也是给对方的提醒,帮助别人并不是义务(除却亲人),而是一种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你不要被别人的声音带节奏,对自己的认知产生很严重的摇摆,而是我本来很好了,我不是一无是处,我只是在这个基础上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事情。
跟朋友交流后,她提醒我,不要跟老师产生抵触心理,不要对着来,这种情绪只会起反作用,要接受对方有所看法的事实。你要控制情绪,但行动不能消极下去,要去蛰伏等待自己重新赢得尊重。
另外,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有强烈的想夸奖自己的冲动,因为被动等待他人肯定的行为太傻了!你要时刻记得提醒自己你好棒你好棒你好棒!
你真的很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