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切勇于探索的民族,在世界各地都有华人的聚居区,在这些聚居区依然延续着中国传统,人们把这种聚集了众多华人的区域,称为唐人街。
唐人街在美国的分布众多,然而,当初漂洋过海,最早来到美国这片陌生土地的华人们,他们的生活却是格外地艰辛。19世纪70年代,加州议会通过法案,禁止雇佣华人作为佣工,并授意当局将华人逐出城外。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华人在美国的生存条件愈发艰难。美国人嘲讽华人,国会在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美国人享受着华人们给他们带来的廉价劳动力的同时,又在不遗余力的剥削着他们的生存空间,勤劳勇敢的华人们正在苦苦的挣扎着。
在这种情况下,华人们团结起来,组成为了保障自己利益的松散团体,要么是同乡同源组成的地域性社团,要么以姓氏为纽带形成的血缘宗亲社团。社团的组成五花八门,然而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保障华人的利益。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社团的意义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一些原本保护华人的社团具有了黑社会性质,而不同之间社团之间也由于利益冲突,逐渐发生了冲突。社团也称为堂口或者堂,在华人街这个华人聚集的地方,堂与堂之间的争斗也愈演愈烈,严重的影响了华人街以及当地的社会治安。
美国作家、历史学家苏思纲搜集整理了关于唐人街的的历史资料,去除糟粕,包括当时很多对于华人的误解和污蔑,客观的讲述了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和混乱的地方,究竟发生了怎么样的故事。这本《堂斗》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华人在美国的心酸血泪史,了解在我们看不到的时空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1863年,一个毫不起眼的广东青年王阿龄,从遥远的中国来到美国,后来受当时的“六大公司指派来到纽约,没有想到纽约的唐人街因为他的到来而变得翻天覆地起来。王阿龄首先更改了自己的名字,原因是原来的名字用英语发音困难。于是他改成了“李希龄”,从这里就可以看到,他已经准备在美国扎下根来,做出一番大事业来。
李希龄来到纽约是为了四个目标:在华人街建立秩序,为华人和白人当权者搭建沟通的桥梁,致富,成家。来到纽约不久他就完成了其中一项目标,迎娶了年轻的混血妻子。随后他结交白人权贵,顺利的成为纽约唐人街与纽约当局的对话人,取代了原本华人社区的领袖和记老板的地位。1880年,他成立了一个新的团体——联谊堂,实为洪门在纽约的分部。同时他还担任纽约唐人街的副治安官,虽然不是警察,但是拥有着美国当地政府公认的执法特权,也决定了他在唐人街的绝对话语权。
李希龄一边结交和收买着白人权贵和警察,一边当着唐人街的地下皇帝,如同上海滩的黄金荣、杜月笙一样左右逢源。然而招摇过市的李希龄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满,日入斗金的丰厚回报也吸引了一些贪婪目光的觊觎。堂口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利胜事件成为了协胜堂和安良堂之间纷争不断的导火索,唐人街上刮起了腥风血雨。
错综复杂的社团和堂口,立场不同的政府和黑白通吃的警察,纽约本地黑帮、其他移民黑帮,暗杀、勒索、纵火、行贿充斥在唐人街上,唐人街不再是华人温暖的港口,保护华人们的社团也失去了信任。二十世纪初,协胜堂、安良堂和其他大小社团和堂口,陆续发生了四次大规模的堂斗,小规模的刺杀更是数不胜数,人们为金钱而战,生命和人性被无情的践踏,似乎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这场几乎永远不会停止的厮杀。
这种混乱情况持续到大萧条时期,经济的衰退影响了唐人街上每一个华人,多家华人店铺倒闭关门,华人们收入剧减。堂口之间深知此时不是争斗的好时机,经过多次协商和摩擦,再加上抗战的爆发,爱国情感占据了最重要的部分,堂口矛盾退居次席,唐人街恢复了往日平静。
随着时间的推移,堂口也渐渐的发生了转型,矛盾或许依然存在,然而,两个堂口学会了如何共存,也许这就是血泪换来的和平吧。